超女不及巧女 岭南乞巧现精妙贡案(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望牛墩村民制作的贡案作品。刘力勤/摄(资料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17日在东莞举行的中国七夕文化论坛上表示,“超女”不如“巧女”。他认为,七夕之“巧”在于思想巧、工艺巧、手工巧。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首关于七夕的《鹊桥仙》可谓脍炙人口。七夕佳节古已有之,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坚贞不渝的爱情观。“七夕文化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山西的民间文学,河南有相关资料书籍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在中国七夕文化论坛上介绍。

七夕乞巧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楚国汉水流域,据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介绍,它经过客家人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由西北向东南,被逐步带入岭南文化。“天上佳期逢七夕,人间乞巧拜双星”,乞巧的精髓在于一个“巧”字,广东省民协顾问、中山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认为,七夕之“巧”在于思想巧、工艺巧、手工巧。他还反思了当今社会年轻人的浮躁,违背了“巧”女的传统,他觉得“超女”不如“巧女”。

8月16日至18日,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在此间举行,本届文化节以“梦圆七夕节、情定望牛墩”为主题,旨在深入挖掘七夕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民间七夕艺术精品同台比拼,其间还将诞生出七夕女红手工艺品大赛前三甲,赢得入围“山花奖”资格。

文化广场上的“贡案”展区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广东各地选送的“贡案”作品题材丰富,巧夺天工,且富有浓重的地方特色与民俗风情。作品中那珠片镶嵌的孔雀,米粒缀成的花朵,泡沫制成的人偶……无不栩栩如生。摘得金奖的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代表队作品“长生殿”,向观众展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那段广为传颂的凄美爱情,暗合七夕爱情的主题;同为金奖作品的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石排村代表队作品“农家乐”则既表现了传统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又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广东省广州市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作品中,以红毛线、泡沫等制成的荔枝树,将广州西关一幅“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画卷铺陈在人们眼前。

贡案”是七夕节乞巧文化传至岭南而形成的独特表现形式。望牛墩“贡案”按规模大小分为家庭式、七家姐妹联合式与村(生产队)合作式。它以牛郎织女浪漫爱情故事为主线,取材均源自生活中常见废弃物、农作物等元素,如泡沫、毛线、谷物、瓜子等,变废为宝,且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生活气息。如今,人们在制作“贡案”中大胆创新,融入声光电等现代元素,作品也更加与时俱进,但“乞巧”的文化精髓却丝毫不减。

同时,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女红艺术作品也荟萃文化广场,刺绣、香包、剪纸、雕刻、麦杆画等丰富表现形式各领风骚。如云南省参赛作品十字绣《清明上河图》耗费27个月,失败5次,绣断了5万多支绣针才得以完成;新疆代表队作品葫芦雕刻《新疆克孜尔壁画》运用线雕、浅浮雕、半圆雕等多重技法,令人称奇。

本次比赛前三名将入围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该奖项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

望牛墩镇始建于宋,位于南粤莞邑之西。自五代以来民间就有过七夕节“做贡案赛巧”的传统习俗,乞巧风俗历史悠久,获“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称号,七夕贡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奇)

东莞望牛墩贡案简介

望牛墩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面,始建于宋代,绍熙年间,东莞县令张勋筑望牛亭,亭塌,遗台,后为土墩,自古就是我市的“鱼米之乡”。

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岭南著名的传统风俗之一,始于五代。民国民俗学家、篆刻家东莞人邓尔雅有记家乡风俗《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并注:“七夕改为六夕,始于五代。以七夕诸大臣须赴宫乞巧会也。”东莞市望牛墩镇自古就有“摆贡案,拜七姐”的风俗,直至文革时期受到禁锢,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初的七夕,农民自发组织摆贡活动,规模不大。初时,村民只在家里作试探性摆设,见没有被反对,才慢慢增加祭品,并由当地民间艺人共同制定方案,确定各种手工展品,用各种水乡农作物作为制作材料,手工精心制作传统的各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形成贡台,祭拜“七姐”。

七夕贡案”基于牛郎织女传说,其布景独具匠心,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是七夕乞巧风俗的主体和主要表现形式。自古以来,望牛墩镇“摆贡案、拜七姐”的风俗就长盛不衰。每到七夕,这里的民间女子就会通过传统的“赛巧”习俗,常以稻米砌菊、蒜衣作莲、蛋壳为灯等,以农作物为制作材料手工制作各式各样的贡品,展现自己的心灵手巧,追求美好爱情婚姻。

责任编辑: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