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还有更多文化内涵需要挖掘
8月16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随着人们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专家倡导和商业手段的运作,这个具有浪漫色彩的日子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在精明商家的炒作下,七夕节已被习惯地称为“中国情人节”,而七夕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商家大打“爱情牌”
随着七夕的来临,从网购店铺到传统商店,各个商家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借着七夕之际,大打“爱情牌”,扩大自己的销售额。
淘宝网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从上周起,网上交易已经进入“七夕时间”,淘宝网的交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8%,平均每分钟卖出5600件商品、每秒钟卖出93件商品。
根据记者的搜索显示,淘宝网有关七夕的商品达798248件;而且该网站还制作了专题页面,针对“牵手期”“热恋期”“稳定期”等不同的爱情阶段,推荐出不同创意的礼单。在七夕相关礼品的销量上,根据网站统计,小熊毛绒玩具、水晶项链以及剃须刀的销量高居榜首,成为情侣们在选择礼品时的最爱。
不仅仅是零售业,如今七夕的商业热潮已蔓延到餐饮、服务等行业,“七夕情人套餐”“鹊桥交友活动”“浪漫一夏、爱在七夕”爱情电影周活动……“商战”在饭店、影院和婚庆公司上演。
而商家打出的“爱情牌”,也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认可。山东省济南市一家鲜花店的老板李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南方花卉产地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今年七夕玫瑰价钱甚至高过了年初的情人节,但这几天店内的玫瑰花卖得很好,买花的多为年轻人。
正在热恋中的情侣郭露萍和范凯也认为,将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并无不可。“可以让平凡的日子多一些情趣,这其实也是让中国人展示自己浪漫方式的一个机会。”郭露萍说。
七夕,不应只是“情人节”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曾几何时,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晩上,年轻女子们围聚在一起,摆上香案,放上时令水果和糕饼,向仙女祈求智慧、巧艺和美满姻缘。而如今,这样的情景似乎已成为遥远的传说。虽然七夕节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七夕节的许多古老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张勃说,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其实它与女性的关系更为密切。现在将它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是特定时代的一个变化。
“这种变化除了商家的介入,还有多方面的原因。”张勃说,当前,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国正处于传统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在加大,人们自觉传承的意识也在增强,一些传统节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七夕节历来是我国诸多传统节日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较强的伦理性,以孝敬长辈、纪念亲情、家长团聚、亲朋往来为主要活动内容,缺乏能够对男女情爱进行调节的节日,而当代,中国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性大释放,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需要一个节日为男女之间情感的释放提供仪式化的空间;另外,近年来,西方情人节等洋节的盛行也刺激了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思考。
“现在大家将七夕称为情人节,主要还是缘于这个节日与牛郎织女传说的紧密关系,牛郎织女传说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婚姻观。不过除了爱情,这个传说还有着人们对忠厚勤劳、心灵手巧的追求以及对通过自己的劳动达到幸福生活的渴望等丰富的内涵。”张勃说,“乞巧节”这个名称本身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和智慧的一种追求;还有些地方将七夕称为“小人节”,就是一种成人礼,表达了对孩子的关爱,这些都值得去传承和发扬。
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副教授李浩也认为,“情人节”是现代学者为七夕附加的一个名号,而除了浪漫的爱情色彩,七夕其实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内涵。
“虽然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快,对于这种传统的节日,已经很少有人去追求一些传统的形式了,但我们还是很怀念古代的七夕,希望这个节日里能有一些有文化和有信仰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再过个情人节。”济南市民邱汪汪说。
传统文化应如何继承
李浩认为,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转变,七夕节主要的传统功能“乞巧”已经丧失,不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但我们应更多关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结合现代生活,创新和丰富节日内容,使七夕这个具有浓厚中国本土气息的节日不至于渐渐消隐。
“虽然商家炒作‘中国情人节’的目的是为了赢利,但不可否认,这种炒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七夕的认知。商家的参与可以使节日的民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参与在古代社会就已存在。”李浩说,“中国情人节”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但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寻找和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某种形式,力求使人们有一种参与的欲望,在参与中去了解传统节日。
“这个‘巧’,可以不再是穿针引线的手工活,将其理解为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未尝不可。”张勃建议,在七夕节,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利用传统的习俗活动方式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虽然无法再现或还原古时人们过七夕节的场景,但相信孩子们参与这种活动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快乐,同时这也是让他们了解七夕节丰富内涵的一个渠道。而在参与过程中,孩子们其实已经在传承我们的节日文化了。”
责任编辑:lu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