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范氏世家为非遗传承开辟新模式新思路

本报讯 自明嘉靖年间的范应龙到当代的范曾,南通范氏世家绵延13代,其间诗人赓续、名家辈出,在社会活动、诗文创作、雅集结社等方面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家族文化景观。5年前,“南通大学范氏诗文研究所”与“南通博物苑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成立,两家单位以发掘展示南通范氏世家诗文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内涵意蕴逐步发展成为南通范氏世家诗文保存、展示、研究的中心。昨天,文化部为“南通大学范氏诗文研究所”与“南通博物苑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颁发了表彰状,表彰其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认为,南通范氏世家家学的传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文化存在的形态。“南通范氏世家诗文存8000余首(篇),积淀了该家族特有的家风、诗风、文风,范氏家学从文字训诂、章目辨识,以至吟哦方法,都有完整的一套规范。因此,范氏世家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更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家族传承的典型。”

范曾先生从小接触的便是这种文人世家的培养方法,“比如哪些书必须背以及怎样进行古诗吟哦等等,曾经有个协会请我去参与古诗吟哦,但我拒绝了,因为他们的吟哦已经与古代的吟哦方式是两回事了。对于当代人来说,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遗产都不要随意丧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则认为,“像中医、书法、功夫等这些便于操作的遗产传承起来相对容易些,但精神层面的东西传承起来就很困难。诗人想要做到两代传承都不易,李白和杜甫的后代都不是诗人,因而像范氏世家这样的在全国找不到第二家。这无疑也与晚清、民国以来文化传承的断裂有关,汉魏以后,学问基本是在私家,范氏世家也正是私家学问的传承,不过这一传承重要的不是能写诗文,而是德风的传承,以德传承才是最值得敬仰的。”

责任编辑: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