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粤北河源苏家围 探访苏东坡后裔的聚居地
中新社河源8月27日电题:走进苏东坡后裔聚居地粤北河源苏家围
作者
“阿哥……过来嗬!爱涯(我)唱山歌你就过来,涯一见哥就心会开;苏家妹子识文又善武,爱涯(我)你定会幸福来。”渗透苏氏文化和乡土气息的客家山歌,飘荡在广东河源东江河畔苏家围,在古榕上缭绕。
苏家围,原称苏围,是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的一个自然村,被定为广东省首批27个古村落之一,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后裔定居于此。
记者今天走进了这座交织着东坡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围屋,踏过迎亲桥、走进紫苏园、探访永思堂,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客家方形围屋。悠悠东江水安静流过,两岸古榕树相映衬,别是一番风情,不愧为“南中国的画里乡村”。
步入苏家围必经迎亲桥,苏家围文化馆馆长苏瑞国说:“这个迎亲桥并不是迎娶新娘子的桥,而是像黄山的迎客松一样,凡远到客人一过此桥即为客家亲人,他们会得到热情的招待。”
转过迎亲桥,来到了紫苏园。说起紫苏园苏馆长滔滔不绝:“这片紫苏园是寄托了苏家后裔围人对先祖的怀念和敬慕。苏家围乡村旅游风景区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百多年前,而居住在这里的人全部都姓苏,从族谱上看他们还是苏东坡的后裔。”
相传,早在1312年,苏东坡的第七代孙苏天荣从江西庐陵(即现在江西吉安)乘船沿东江南下赴番禺任教时,途中夜宿义合。当夜,他梦见5位老人指点他上岸观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苏,并告之这个地方风水好。苏天荣醒后,觉得紫苏与本姓有缘,非要上岸去看,结果看见一棵大榕树,而且环境优美,他怀疑这里是梦中5位老人指点他定居的地方。此事让他念念不忘,即便后来升任四川富顺知县,还嘱咐后人定要落居此地。但直到他的第四代孙苏秀弘任东莞京山(今东莞茶山镇)巡检时,才圆了他的梦,并取名为“苏围”。
据苏馆长介绍,苏家围全村18座围屋,其中有5座明朝建筑。在苏家围保存至今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为纪念苏东山而于1481年修建的永思堂,故又称东山苏公祠。堂屋主体为三幢。
走进第一间房子的大堂,大堂顶部吊着的那盏陈旧纸灯很引人注目。苏馆长说,按照客家风俗,那盏灯只允许生了男孩的人家点燃;堂屋没有我们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府第式客家民居认为正对厅堂开门不吉利,可见古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挺有讲究。
据悉,苏家围里住着20多户人家,总共200多人,而在鼎盛的时候这里住着1000多人。如今,年轻人都到外面闯世界去了,至今苏家围仍保持着一种宁静、清新和舒适。
挑着担的村民嬉戏的孩童,觅食的小鸡,摇着纸扇坐于屋前石凳上的客家阿婆,不时从古院里传来鸡叫声……正是由于这些质朴的生活场景连同它的历史文化气息,苏家围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人。
目前,苏家围正在为今年11月在河源举行的世界客商大会做准备,将以古村落形象为世界客属乡亲奉上一场文化盛宴。(刘小杭 李惠敏)
责任编辑:若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