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家祠保护规划待批复 立牌坊引质疑(组图)

陈家祠的门前原有醒目的旗杆

石狮底座的雕刻非常精美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正在进行环境整治的陈家祠传来喜讯:湮没已久的大门石狮底座和池塘重见天日!

“真是令人惊喜!”陈家祠馆长李卓祺带着羊城晚报记者来到两块巨大的麻石雕刻跟前,高兴地说。两块大麻石呈长方形,四周雕有精美石刻,仔细一看,有五虎嬉戏、鲤跃龙门等,非常精美。工作人员说,两块底座于8月28日和29日被发现,高88厘米,宽120厘米,厚40厘米,四面均有精美高浮雕,雕刻有多组象征如意吉祥的纹饰,分别是“虎虎生威”、“狮子戏球五伦图”、“鱼跃龙门”、“八骏图”、“丹凤朝阳”(两组)、“创大业儿孙永发”、“石上吉祥”等。

“施工人员发现底座后,马上报告给我们。”李卓祺说。尽管有钩机造成的细微破损,但无损石雕的精美。李卓祺告诉记者,他们拟恢复原有底座。“石狮子一直在我们馆。”李卓祺把记者带到陈家祠内,展示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日本人森清太郎于1922年出版的《广东名胜史迹》的附图,图中陈家祠大门前的石狮和底座清晰可见。陈家祠副馆长黄海妍介绍,有了这些照片做参照,复原有据可查。记者看到,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陈家祠照片,石狮的底座已经消失了。是如何消失的,至今未明。

“此次环境整治前,考古人员对相关地点做了考古清理,陈家祠门口的池塘也被发现。”黄海妍说,祠堂前有池塘,这是珠三角祠堂的基本规制。据了解,池塘宽约15米,长约25米。李卓祺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和广东省文物局很重视,已要求陈家祠在合适的时候恢复该池塘,“不过要在亚运之后”。

此前,陈家祠还出土了旗杆夹。“此次整治,我们也要恢复旗杆。从安全角度考虑,高度由原来的28米左右降为22米左右。”

记者在正在紧张施工的陈家祠前广场看到,一座牌坊已经立了起来。该牌坊遭到一些考古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祠堂前立牌坊,不是珠三角祠堂的规制,实际上,陈家祠门口原来并没有牌坊,只有池塘。记者在陈家祠陈列的旧照片上看到,陈家祠门口的池塘虽是一湾静水,却平添了几许风情。

“可惜的是,此次考古发掘没有发现陈家祠门前民国时期的马路。”

据透露,陈家祠保护规划已经上送北京,等待批复。

记者张演钦、通讯员汪喜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老北京胡同故事:铁门胡同 书声不敌市声喧(图)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