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信手拈来随意包装 文化啃老何时休?
“四大名著”的改编剧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孙悟空祖籍”、“西门庆故里”之争犹自面红耳赤,某讲坛节目依然口沫横飞庄周与帝后齐共一色……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前所未有之活色生香“爆炸”在民众的眼前。
如同经济上的“啃老”一般便捷畅爽,“文化啃老族”们只消轻抬手从五千年里摘那么一点儿,涂脂抹粉、描眉画鬓、雕梁画栋、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地“打造”“包装”一番,就可以大大方方出来见人了,浑不管对面是惊喜还是惊吓。
众所周知,发展文化产业最是需要创造力;而文化啃老的现象实则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化缺乏应有的创造力,只能依靠稀释或颠覆经典、争夺名人遗址来吸引大众的吸引力。“曹操墓”疑云尚未散尽,诸葛亮故里襄阳南阳之辩亦未解,四地争抢曹雪芹,五省七地争二乔,更有甚者“西门庆”这个文学名著中虚构的淫贼竟也引来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黄山争相打的招牌。
一些地方政府的文化开发无非就是这样的套路:祭出所谓名人大旗,管他古代还是现代,虚构还是现实,留美名还是遗臭名,然后修建几处故居或主题公园之类的景点,接下来只等着揽客卖票了——政绩冲动下的经济博弈,缺乏创新一哄而上,最后留下的不过是似曾相识毫无特色的几处仿古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短视,更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看古人戏,屏幕上不是“王朝”就是“秘史”;说古人事,帝后君臣湮没在口水中;三部“杨家将”、两部“李小龙”、三部“封神榜”、四个“孙悟空”、两位“白娘子”、四个“关公”,影视剧的翻拍毫无新意可言。别人在创造历史,我们却只懂得回顾历史,中国的文化应该向前看。
尽管成功改制了白话文,但近年来四书五经却如雨后春笋般的盛开于四周,这并非一个不好的现象,但应该看到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体现了中国当下文化体系的极度匮乏,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这个民族的集体“啃老”,对当下文化的极度不自信,由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只能终成空话。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民族,我们要做的不是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坐享其成,更不是被沉重的传统裹挟不前——中国需要的是文化复兴,而不是文化复古,“文化啃老”该休矣。中新社记者 应妮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