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六年投入600万传承巴渝文化

  本报讯 (记者 王翔 特约通讯员 赵正荣)接龙吹打、木洞山歌、姜家龙舞、双河口巴文化传说……这些都是巴南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代表。记者近日获悉,为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从2004年起,该区已先后投入600万元用于其保护和传承。如今,接龙吹打、木洞山歌等一大批民俗文化技艺,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最为喜爱的活动之一。

  率先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巴南区是承载巴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由于巴南区幅员辽阔,地理和习俗的不同造就了巴南形态各异的文化。早在老巴县时期,就已是我市的民间故事之乡、山歌之乡、吹打之乡和川剧之乡。

  2003年,在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和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面前,巴南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抢救巴南民间文化遗产的实施意见》,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摆上了议事日程,提出“像抓产业园区一样抓民间特色文化”,建立起全市首个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在区财政并不宽裕的前提下,区里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巴南区文广新局局长郑丽娟介绍,从2004年至今,仅区、镇街两级财政就累计投入600万余元用于非遗保护。

  探索出民间和学校两种传承模式

  非遗保护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传承。在非遗的保护中,巴南区探索出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两种模式。

  “第一个是民间传承。”郑丽娟说,当初,他们在全区进行非遗摸底普查后,就将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作为重点进行保护,采取命名、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民间文化老艺人进行传习活动。以接龙吹打为例,当初得知一位全国知名的老艺人,因患癌症即将去世后,该区就采取奖励扶持的办法,鼓励10多名年轻艺人前去学习。


  同时,巴南区通过聘请数十位市、区专家老师开展传承教学提炼工作,逐步建立起接龙镇机关女子吹打队、木洞社区山歌艺术团等传承队伍,初步形成民间社会传承的运转机制,先后巩固发展了山歌、吹打、龙舞等队伍数百支,其中仅接龙吹打就有队伍200余支近2000人。

  为进一步扩大非遗的群众基础,巴南区还将传承的重点放在了学校,专门编写了《接龙吹打》、《木洞山歌》、《巴南儿歌》等课堂教材,在当地40余个中小学校进行试点教学。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巴南区已拥有非遗国家级名录2项、市级7项、区级55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人、市级21人、区级74人,全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走在了全市前列。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种在菜地的酒真成“非遗”了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