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绸伞80年 博物馆成古老记忆最终归宿(图)
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伞。
最初的伞是用羽毛做的,后来逐渐被罗绢、油纸替代,油纸伞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六十年代。
西湖绸伞出现在1932年,曾经风行于江浙一带。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淡出世人的视线,其功能转变为工艺伞。时至今日,老一辈制伞人前后离世,手工制伞工艺几乎失传,市面上很少再能看到那些纯手工制作的西湖绸伞。
2009年,运河边上有了一方伞的存身之地——中国伞博物馆。西湖绸伞便理所当然地安身于此,后来的人们得以有幸能再睹她的芳容。
西湖多雨,
就有了一种以湖命名的伞
西湖绸伞。
1932年西湖绸伞,缘自一个叫都锦生的人
多雨的西湖,
姹紫嫣红的伞又成就了花前柳下
另外一种西湖景致。
1932年,一款小巧精致色彩艳丽的伞在西湖边面世。竹子伞骨,丝绸伞面,伞面上画着西湖十景。那个著名的杭州人都锦生,在首创织锦画之后,又做出了第一把绸伞,并将它命名为“西湖绸伞”。
都锦生为他的绸伞召开盛大揭幕式,邀请了上海当红明星胡蝶和徐来。这年二十出头的胡蝶和徐来漂亮得如同她们的名字,像一对彩蝶翩跹在西子湖边。那天,在如云的宾客之中,她俩手中的西湖绸伞就像盛开的花朵,引来众人赞叹。
西湖绸伞很快在杭州风行,并成为江浙一带女人们追逐的时尚。
还得从都锦生1928年去日本说起。
在日本街头,都锦生看到妇女们常常撑一种别致的绢伞,他想,杭州多雨,又多丝绸,何不为西湖也打造一款绸伞?看到商机的都锦生立刻订购了一批钢质伞骨。
回到杭州,都锦生派出工人到日本学习制伞技术,又在民间到处寻找制伞高手。第一把晴雨两用伞终于做了出来,伞面采用真丝织成经纬密度极高的绸面。都锦生将伞撑在自家院子里,吩咐家人端了水往伞上泼,伞面竟然滴水不漏,都锦生笑了,说:“好,就照这个样子做。”
然而都锦生很快又发愁了,伞的成本太高,那时一个人一个月的饭钱只要三元,而一把伞却要十多元。怎样才能降低伞的成本,让大家买得起。都锦生和制伞师傅们一次次地筛选材料,最后决定用竹质代替钢质伞骨,这使得西湖绸伞的成本从十多元降到了三元,西湖绸伞从此进了寻常百姓家。
都锦生了却了一桩心事。他说,西湖绸伞,是给西湖定制的一朵胸花。
1951——1994年一百多道工序,屠家良都喜欢亲自动手
1999年,已处于弥留之际的屠家良对小儿子说:“我担心,这个伞没有继承人,你们有机会就一定要将做伞的工艺传下去,不要保守,只要他喜欢做伞,就要传。”76岁的屠家良做了一辈子的伞,在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西湖绸伞。
1951年,28岁的屠家良已是制伞好手。这年,杭州西湖绸伞厂成立,伞厂由杭州城里几家私营制伞厂合并而成,屠家良的私营制伞厂也顺大流并入杭州西湖绸伞厂,从此他专门从事西湖绸伞的研究和创新。
从一根竹子到一把西湖绸伞,有一百多道工序,都要经过屠家良的手。
光是选材就大有讲究,满山遍野地挑选竹子,行话叫——号竹。时节须在白露前,做伞架的毛竹,得是过冬的,过冬的竹子不易生蛀。竹龄起码要三年以上,但直径只能在五六厘米,节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子,一律不用。有次屠家良跑遍整整一座山,在满山竹子中,竟然只选中了两株竹。那竹子,屠家良只要捏捏就晓得,合不合适做伞骨。
接下来是劈竹骨。一株淡竹,只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这一段竹子须劈成32根——一把绸伞32根伞骨,每根伞骨4毫米宽。然后,是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十多道工序。
上伞面是个细活,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做伞面的材料并不是我们通常穿在身上的那种丝绸,伞面绸要求织造细密,薄如蝉翼,当然还要经得起风吹雨淋日晒。紫色的丝绸、蓝色的乔其纱,都是屠家良先生选用的上等伞面。乔其纱是最麻烦的,因为它轻薄,伞面不易上绷,连上色都困难,制作难度极大,屠老先生也只是尝试性地做了几把,极其珍贵。
贴青是西湖绸伞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工序。所谓贴青,是在伞面完成后,将制作伞骨时劈下的那片青皮竹子,再粘回到相应的那根竹骨上。这样,当伞面收拢时,绸面一点不外露,整把伞回复成一支天然圆竹的模样,正好一手可以握住。这正是西湖绸伞最为朴素的可爱之处。每当工人贴青,屠家良就会在边上吩咐了又吩咐:“上胶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伞面要破掉,少了粘不牢。”
屠家良的小儿子屠继强后来学的是机械制造,但小时候天天跟在父亲后面,耳濡目染,早已将制伞的工序熟记于心。他说,“帮父亲打下手,也不是好做的。父亲叫我们帮着给伞面上浆,浆就是中草药白芷的浸出液,在伞面上刷上白芷液,可以防蛀。小孩子图快,上下来回刷,被父亲看到就不可以,要求我们老老实实重新一层层地刷。”
这样的耗时耗力,追求的是精致讲究。一把伞需十至十五天方能制成,这样制成的西湖绸伞重量约为半斤左右。西湖绸伞讲究的是手工制作,从选竹、砍竹、削竹,到最后的伞面绘图,水墨山水,苏武牧羊,屠家良都喜欢亲自动手。有时眼看着一把伞制作快到了最后收稍阶段,如果伞面色泽欠佳,没有二话:报废。
屠家良是个有心人,他平常想的东西几乎都与伞有关。他创作过十多种工艺伞,多次获得工艺美术创新奖,比如将萧山花边用在伞上,做出带花边的西湖绸伞;比如将伞顶做成三潭印月;用竹根做伞柄。
1972年尼克松访华,来杭州游览时住在杭州饭店总统套间,房间门口挂了一对红灯笼伞。那是屠家良亲手制作的,伞面是乔其纱,上画着中国四大美女。灯笼直径五十厘米,装伞柄的地方挂了流苏,收拢时是伞,撑开是一对灯笼,形状之奇前所未有,引起了尼克松总统的关注。后来尼克松回国时,政府将西湖绸伞作为国礼送给总统。
1984年 87把大大小小的伞,在曾辉手上满台飞舞
1997年7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亚波利斯城,正举行69届国际魔术大赛。
舞台上,蓝色射灯射向厚重的黑色天幕,表演者身着玄色八摺旗袍背众而立。
音乐起,几声拨弦,几声长笛,绵长悠远,小提琴曲“梁祝”如水流淌……
表演者缓缓转身亮相,就在面向观众的刹那,她右手向空中一扬,徒手飞出一把伞,灯光随之大亮,表演者娴熟的手势一伸一扬,两条长绸中又抖出两把自动张开的绸伞。随着乐声的轻重缓急,一把把伞如绽放的鲜花在舞台上飞舞。演出终了时,伞已飞得漫天满台,万紫千红。这是杭州杂技团演员曾辉表演的魔术“彩伞争艳”获此次大赛金奖。
那些满台飞舞的伞就是西湖绸伞。
很多年后,曾辉说起这段往事依然神采飞扬。
“那天,我在台上变出了87把伞,最大的伞直径两米,有3把,90厘米的伞27把,其余那种满台飞的小伞我叫它捻飞小伞,直径13厘米,有57把。呵呵,你看我个子不高,穿着15厘米的高跟鞋,不带道具袋,也没有助手,这些伞,我都带在身上。”
曾辉每次去国外演出,那大大小小的西湖绸伞满台纷飞的场面令观众十分兴奋,有时,演出结束时好奇的观众会到台上来数伞,甚至还发生过观众抢伞事件,幸亏,那次她准备了一套备用伞,否则没了道具就只好中途打道回府了。此后,曾辉每次去国外演出,都会买些西湖绸伞带去,演出完毕,就卖给那些喜欢西湖绸伞的观众。
曾辉与西湖绸伞结缘是在1980年,她偶然看到西湖绸伞就被它吸引了,想,能不能把它用到舞台上?没想到,这一念之间竟从此改变了她的职业,从杂技转到了魔术。
魔术变伞没有摹本,也没有参考资料,曾辉得靠自己,从制伞,到变伞,所有的程序都是自己设计,那年她三十岁。为了做伞她跑了117家工厂,几乎花完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因为表演伞的尺寸特殊,没有厂能专门为她制作,但是西湖伞厂技术科的陈科长、屠家良等师傅还是为她提供了许多帮助,指导她学习制伞工艺。
为了制作道具伞,曾辉花了九个月时间,学会了整套制伞程序。然后买来砂轮、打孔机、老虎钳、台钳,大大小小全套制伞工具,学会了车、铣、刨、钻,自己做钳工做钣金。舞台上的魔术伞和日常伞要求不一样,那时的她连吃饭、走路,甚至做梦都在想制伞的技术。伞骨是自己做的,伞面是丝绸街上买的杭州素皱缎,伞面上的画也是自己画的。那丝绸伞面艳丽非常,灯光一打,姹紫嫣红。
伞做出来了,还有舞台上变化的难题。有时想破脑袋想不出,就去上海,请教著名魔术师付腾龙老师。那时杭州到上海只要4元钱的车票,乘后半夜的火车到上海正好天亮。曾辉清早去敲付老师的门,请教完,又乘9点钟的火车返回杭州。走到杭州杂技团门口,曾辉就熬不牢把戏法变给传达室的大爷看,听到大爷说,“咦!一眨眼工夫,从哪里变出来的?”对曾辉来说,这就是最高褒奖。
1984年8月7日,第一台魔术伞“彩伞争艳”首演;1987年,“彩伞争艳”在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优秀节目奖、优秀道具奖;1997年,获美国69届国际魔术节舞台金奖。曾辉说,这么多的奖项中,唯有道具奖对我来说得来实非易事。
西湖绸伞成全了曾辉,曾辉又将西湖绸伞推向世界各地,使得看过演出的人都知道了:中国有个城市叫杭州,杭州有一种漂亮的伞,叫西湖绸伞。
2009年运河边上,西湖绸伞的归宿
2010年3月,阳光淡淡的,湖墅南路运河边上已是个花花世界,粉白,浅紫、梅红、嫩绿,一路缤纷。中国伞博物馆就伫立在运河边上的小河路336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里曾是一片老厂区,有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的厂房、仓库。2009年,这些老厂房被改建成三个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是其中之一。
曾经的仓库已经看不出原来模样,步入伞博,仅一步之遥,就从阳光走进江南烟雨,天空有小雨在飘,脚下有雨滴洇开,一把把伞千姿百态,诗意地撑出轻盈如梦幻的世界。
在古代中国,伞的使用曾经有着严格的等级:皇帝使用的伞叫“华盖”,它是皇家礼仪的一部分;宋朝对伞的色彩有明确规定:百姓和官吏一律用青色,天子用红黄两色;而明代政府规定,不管你是百万富翁还是一介布衣,只要没有官职都只能用纸伞,只有官员才可以用罗绢凉伞……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笔下,对许仙手中的那把伞有细细描述:“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不曾有一些儿破。”由此我们得知,四百年前的伞用的是八十四根伞骨,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湖绸伞的伞骨减至三十二根,而今天的尼龙伞,伞骨只有八根。伞柄也从原来的直杆变成折叠式。虽然制伞的材质包括伞骨和伞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伞的基本结构从古到今没有本质的变化。
看过了各种各样的伞,纸伞、布伞、绸伞,现代概念伞、舞台道具伞,内心还是偏爱西湖绸伞,遗憾的是它的制作工艺正在失传,今天,西湖绸伞衍变成一种文化意象,隐入人们的记忆深处。
2009年杭州运河边开设中国伞博物馆时,屠家兄弟姐妹向伞博捐赠了屠先生留下来的38件西湖绸伞及物件,这些绸伞都是屠先生亲手制作的。屠家兄妹说,这是他们作为杭州人的一点心意,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种已经消失的美丽绸伞。
如今,在运河终端,以这种集结的方式,为各种正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手工伞找到归宿,应该说这也是伞的最好结局,西湖绸伞也因此在此得到一席之地。
而所有这一切的起因,当然还是这个多雨城市与伞的深厚渊源引出的。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