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非遗作品展区让人惊叹 精湛绝活亮相

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 王晓峰 摄

  29日,是本届文博会的第三天,前来观展的市民热度不减。许多到非遗展区观展的市民对这里的作品都大加赞赏,“听说这里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特地过来看看,这些艺人的作品真是达到一定境界了。”


    “这不是一盘螃蟹和一盘肉么!”在非遗展区,一块色彩鲜艳,形象如同实物的面塑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实际上,这只是一块面!”面塑作品的原创艺人何晓铮告诉记者,如今他捏的面塑已经能够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了,不过这也是他50多年努力的结果。“过去我还担心这项非遗会失传,但是现在,我已经收了好几个徒弟了,以后这项民间艺术就要有传承人了。”老艺人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在雕塑艺术展区,平常很少有机会看到的作品也零距离展现在了游客面前。

    在威海展馆里,一位民间艺术家正在作画,但大家怎么看怎么都感到好奇,为啥这画还“毛茸茸”的?原来,这种画叫棉画,而其主要材料就是五颜六色的棉花。

    “这是我的发明,也是山东唯一的。”这位民间画家告诉记者,这种创意来源于他的日常生活,但是这种画作却很受欢迎。“因为材料的选择上就比较容易弄到,而且不受限制,保存起来也比较方便,所以不少人现在都期望来学习这门艺术。”

    记者看到,虽然看似只是用彩棉蘸上胶水,然后粘到画板上,但是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还真做不到这么好。但从画上看,艳丽鲜明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神态,原来这棉花也能有此般“神作”啊!

    我们常见的陶瓷上的画都是烧上去的,但德州和淄博的艺人却是用锤子和刻刀刻的。“当当当当……”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响声,一朵朵形似的梅花就被刻在了光亮纯白的磁盘子上了。“这是刻磁,往常的花纹都是在烧制的时候就画上去的,但我们不一样,是完全用刀子刻的。”艺人一边告诉记者一边用一个锤子不停的敲打着刻刀,而刻刀所过之处,原本只是墨水印在瓷盘上的花纹上就一一显现出来了。

    不少观众看着当当落下的小锤子,怕盘子被敲碎了,心中是一颤一颤的。别怕,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艺高人胆大的民间高手依旧心稳如水似的继续刻花。(完)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非遗”展示好吃好看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