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八音传承百年 传统民族音乐醉倒八方来客

  金唢呐高奏,无孔笛轻吹,迎亲花轿起舞……9月28日,在素有“壮族八音之乡”的广西南宁市邕宁区,100多名身穿艳丽民族服饰的壮族八音队表演传承百年的“壮族八音”,高亢、嘹亮的音色撼人心旌,令数万八方游客深深陶醉。

  当天,为期3天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暨庆祝国庆系列活动隆重开幕,龙狮表演、壮族八音、壮族抢花炮、舞龙舟、花婆祈福等民俗风情表演队伍大巡游、壮族山歌比赛、壮族八音比赛、花灯展评一条街等活动逐一上演。一位正在广西留学的越南阮姓留学生说,今天美美享受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壮族原生态文化大餐,大开眼界。

  作为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壮族八音”的乐器有唢呐、无孔笛、二弦、秦琴,还有鼓、锣、钹和壮族岳鼓。“壮族八音”是配以抬花轿的形式进行表演的,红绿两色装扮的花轿上坐着一位红纱遮面新娘,两名抬轿男子不停地摇晃花轿起舞。新娘后面的迎亲队伍撑着红伞,肩扛蔬菜,伴之喜庆欢腾的唢呐和鼓乐等演奏。

  南宁市邕宁区文化馆馆长陆泽英介绍,壮族八音,原指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经过传承发展,如今壮族八音演奏从简单的吹吹打打,演变成为一种增加四人齐擂壮族大鼓、无孔笛,并配以抬花轿、背新娘、春牛舞、岳鼓舞、采茶舞等壮族风情表演。

  据介绍,邕宁壮族八音是广西壮族地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缩影,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民初,邕宁蒲庙镇那路一带,在农村举办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时,大家都请“八音班”吹奏,壮族八音十分盛行。目前,在邕宁区每个行政村都有数支八音队常年开展演奏活动。2005年,邕宁壮族八音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今年62岁的黄耀球是南宁邕宁区那路骆越艺术团团长,早在读高中的时候,爱好音乐的他就担任了邕宁高中文艺队队长。如今,“壮族八音”的八类乐器,黄耀球基本都会。他说,村里的农民八音队,农忙时做农活,农闲时练八音。在自己的影响下,全家人都会拉二胡。下个月,他所在的八音队将应邀参与6场演出。

  中共南宁市邕宁区委书记容康社说,邕宁是壮族八音之乡,举办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的主旨,就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力度。邕宁区将以此为契机,把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大汇聚、大展示、大交流的“一地一节”品牌,并以此为依托,搭建诚招天下客商、推动经济合作、促进产业发展的大平台。(黄艳梅)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第七届洞头“渔家乐”民俗文化踩街展演尽展风情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