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闪耀文博会

           (来源: 舜网.济南时报 记者:张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何晓铮现场捏制面人 袁鹏 陈长礼 张源源 摄




  在文博会上有一个不大的展区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赏,这就是文博会首次设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福成告诉记者:在此进行展示的八位“非遗”传承人所代表的是从全省精选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展区内共有莱芜锡雕、济南面塑、济南石家老陶、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高密剪纸、肥城桃木雕刻和东昌葫芦雕刻。记者来到这里时,正赶上一群济南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此观看。看到济南面塑艺术大师何晓铮现场捏制的红脸关公,大学生们兴奋不已;看到潍坊风筝扎制者郭洪利扎制的《龙头蜈蚣》、《大型老鹰》等风筝,学生们更是兴趣浓厚,许多学生围在郭洪利周围,询问扎风筝的诀窍。

  随着叮叮当当清脆的敲击声,记者来到莱芜锡雕的展台前。只见几位观众正围在传承人王千钧身边,看他用小锤头地敲打着什么。转眼间,一块不起眼的“银版”,经过王千钧的一阵敲敲打打,一件古朴端庄的锡器挂盘就从他的手中神奇般诞生了。

  王千钧介绍,莱芜锡雕始于清康熙中期,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所雕制器物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工艺玲珑剔透,外观光洁细腻,尤以王氏家族的鲁王工坊“独领风骚”。民国初年,莱芜锡雕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国际银奖,其传统造型工艺礼品《龙鼎炉》、《仙鹤烛台》等畅销海外。自那以后,莱芜锡雕以一枝独秀的奇葩炫耀于东方工艺的大花园中。近年来,使锡雕事业再创辉煌,为了延续鲁王工坊这老字号品牌的辉煌,作为第八代传人,王千钧于2002年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学习,第一次把这一传统工艺推介到了中国的高等学府。在得到了学院知名教授的认可和肯定后,2003年,鲁王工坊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开发锡雕工艺。王千钧说,锡雕以精锡为原料,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在王千钧手中,人像、小动物都栩栩如生。

  谈起参加本次文博会,王千钧说,“政府给‘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传统的民族文化必须与市场充分结合,才能够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