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间资本淘金“非遗”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梁锦弟 黄青山)
地动仪在“科圣”张衡的手中慢慢地成型,有关张衡的生活、工作以及家乡文化风貌,通过声音、画面、激光及特效技术的运用呈现在观众面前……
记者近日获悉,深圳世纪华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投资有限公司将投资上亿元,与河南南阳市合作,统一对张衡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开发,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及的项目——张衡文化科技园。
与这家公司一样,在文化产业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深圳不少民间资本正高调步入“非遗”领域。记者了解到,民间资本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日益高涨,除一些公益性资助项目外,很多民企直接投身于“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浪潮之中,通过投资拍摄影视剧、建旅游景区等方式,融入“非遗”元素,介入“非遗”的文化市场。
以申遗为契机
3亿元投资非遗项目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预计3年之内形成3000亿人民币市场交易额。”深圳世纪华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李漯民看好“非遗”的巨大市场。该公司目前组织了一个有文化专家、经济学家和产业运作高手共同参与的策划班子,策划了一系列项目。
李漯民的热情并不盲目。今年印发的《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大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而据国家文化部统计,全国现有87万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前三批“非遗”目录已达万余种,“非遗”的各种表现形式及最终形成的商品和衍生品更是多达10万种。
“‘非遗’文化项目的回报比一般产业的时间要长一些,其经济回报期在3~5年。”李漯民表示,世纪华业是国内首家从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投资的民营企业,今年6月份该公司宣布计划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区建设中国首家专业博物馆——中华非遗文化展示交易中心。
与李漯民们的投资热情相呼应,今年10月中旬,国家文化部将在山东主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组织全国各地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单位,与采购厂商进行会谈、交易、订货活动,鼓励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市场流通。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兴产业发展前景,以及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政策,促使各地民营企业在各种层面探索投资非遗,目前已呈现出初始启动期和投资预热期,预计2011年下半年将形成一个投资高潮,保守估计会有千亿元的投资规模。
以资本为动力
基金直言有“钱”景
不少深圳民间资本与李漯民一样 具有独到眼光,看准了非遗背后的经济价值,一些先吃“螃蟹”的企业已经尝到甜头。
深圳市民熟悉的安琪月饼在2008年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烘焙行业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为2.49亿元人民币;深圳宝庆堂名列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1个凉茶品牌之一,代表广东凉茶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岭南手工丝绸经过独特染整工艺制成香云纱,这项技艺被深圳市认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深圳一家服装企业经过不断创新,用于生产高档时装,远销欧美;同样赢得认可的还有深圳永丰源实业公司,其推出的“红釉瓷”打响了国际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只有适应生产性的发展,能够产生规模效应的才会成为民营资本的目标。一般来说民营资本通过全方位评估、系统化开发,尤其在实际操作中先进行科学论证,特别要进行市场推广环节的“中试期”实验,并加以总结后,再进行大规模投资,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目前,深圳的民间资本投资,尤其是私募股权投资已占全国1/3,仅2009年就成立了200多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一位基金投资总监直言,非遗产业等交易品种,“既扩大了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又扩大了民间的投资领域”。
以互联网为平台
与国内外市场直接对接
大家所熟知的国家级非遗民间传说《花木兰》,被美国影视机构制作成大片,票房过亿;国家级非遗项目少林武术已开发成为实景表演项目《风中少林》,成为河南的品牌;而被誉为“中国迪士尼”的安徽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经由华强科技集团打造,通过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开园两年来,门票收入达到4.5亿元……这些项目的成功,增强了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
李漯民就坦言,正是看中市场的积极情绪,率先进入中国“非遗”项目。目前,国内现有很多不景气的文化主题公园,正寻求与世纪华业的合作。李漯民认为只要地理环境、先天条件、硬件条件适合,以“托管”的方式接盘操作,以降低巨额投资带来的风险。
众所周知,在目前众多的营销渠道中,网络营销以其覆盖面广、成本低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当今重要的营销渠道,而非物质文化“上线”也成了大势所趋。
李漯民告诉记者,该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e-Bay合作投资建立展示交易平台,以广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陕西、山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省份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先期筛选若干适合产业化操作的‘非遗“项目。
“1~2年内就能迅速形成全国性销售市场。”李漯民对此充满信心。
据有关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对非遗大致分为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可以形成物化的商品形态,但表现方式结合电子商务才能快捷地走向港澳台市场和国际市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