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让“草根巨人”登堂入室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简要内容:他把21位国家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在开幕式主席台就座,受人尊崇和仰视;他亲自布展、布光,以布置博物馆的方式布置民间艺术展,像挂世界名画那样悬挂他们的作品;他领导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工程,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认定,让我们母亲的文化、生命相传的文化发扬光大。
张星马勺艳如花。盛茂林 摄
大冯为民艺家拍照。盛茂林 摄
大冯观赏胡金龙硖石灯彩。盛茂林 摄
大冯、嘉宾和民间艺人合影。段新培 摄
大冯把“草根巨人”请进校园。段新培 摄
大冯与崔永元等观赏苏绣表演。段新培 摄
10月2日,弥漫在节日气氛中的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院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在金秋的艳阳下,最具天津民俗特色的法鼓、高跷、中幡、飞镲、宝辇和舞狮表演,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时观者如潮,各路嘉宾纷至沓来,星光闪烁,煞是热闹。
下午3时许,第二届北洋文化节开幕式现场,响起激昂铿锵的绛州鼓乐《杨门女将》,既无台词,又无唱腔,却演绎出一台沙场鏖战的精彩大戏。但见十数位扎靠贯甲的晋南少女,英姿飒爽,擂动手中鼓槌,按既定的节奏韵律,奏出或轻或重、或急或缓的鼓点,重时如雷霆万钧,轻时如兵马远去;急时如马蹄飞奔,缓时如战将观阵,直看得人热血沸腾,叹为观止。
开幕式的最大亮点是,冯骥才将21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请上主席台,领导和嘉宾则坐在台下,仰视这些被称作“草根巨人”的民间艺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在大冯眼中,千百年来活跃于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工匠等等是一群智慧超群者,黄土地上的灿烂文明集萃在他们身上,并靠他们代代相传。所以,这是一种“活着的遗产”,是一种生命相传的文化。但随着工业化和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作为农耕时代产物的非遗便支离破碎,大量飘失和流散了。这使大冯心急如焚。从2002年开始,他领导了一个庞大的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并建立起相应的档案和数据库,目前已产生第一批四大类共164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此次参加展览的便是其中的21位。
为了让非遗保护深入人心,大冯亲自布展、布光,以布置博物馆的方式布置民间艺术展,像挂世界名画那样悬挂民间艺人的作品,并组织他们与大学生对话。而大冯与“草根巨人”们的情感交流经历,更是令人怦然心动…...
爱民间艺术,必爱创造它的人
“我与民间艺术家的关系源远流长。”大冯在展览现场深情地对记者说,“天津是个重要的民间美术之乡,我喜欢民间艺术,与天津这座城市的特定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天津有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刻砖刘等民间艺术绝活,后来又有王玓的面塑、尔宝瑞的蜡像和李岳林的木雕等,是个出能工巧匠的地方。大冯自幼耳濡目染,不仅热爱民间艺术,还让它大量进入他的文学作品中,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都有大量有关天津地方民俗和民间艺术活动的描写。
大冯最早结识的民间艺人是天津老城厢的刻砖刘(凤鸣)。当时,他刚中学毕业,便开始调查天津的民间艺术现状,骑着一辆自行车,肩背一架借来的海鸥相机,遇见老城厢有砖刻的房子,便一一摄入镜头。至今,他还保留着当年撰写的两本书《天津砖刻艺术》、《天津风筝艺术》的手稿。
“当时我还没有自觉的文化保护意识,只是喜欢、有兴趣而已。直到最近十几年我从事文化抢救、田野考察,跑遍了大江南北,才结识了无数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也就是非遗传承人。非遗,最重要的不是陶罐,而是制作陶罐的技艺,它是活态的,最关键、最深层的东西还是在人身上。所以,我搞非遗保护,自然会热爱和仰慕创造这些艺术的人。他们是黄土地上千锤百炼的人物,是大地的精英,是草根巨人。
从“缸鱼”中品出生活的诗意
王学勤,杨柳青年画传承人,生着一副典型的北方老农面孔,清瘦而布满皱纹,笑起来憨憨的,一开口便是浓浓的乡音。他与大冯蹲在他的年画地摊上的合影照曝光率很高。此次,大冯又为他单辟了一个再现式空间,每天他在自己的年画“作坊”里接待观众,一幅五彩大缸鱼格外醒目,像是他的金字招牌。
原来,每年春节前夕,大冯都要到杨柳青和杨家埠两个年画产地采风,于是结识了王学勤,“我去过他家,记得有间屋里还养了一头驴。他的小画室不足5平方米,除破盆破碗外,五彩缤纷地全是缸鱼。我觉得仿佛历史把一个画面定格在那里一样,那么富有乡土气,那么炽烈、狂野,瞬间我就被感动了……”
大冯说,杨柳青年画有两种,一种是受工笔画影响,描绘非常细腻,题材又比较时髦的“细路年画”;另一种便是如今只剩王学勤孤军作战的“粗路年画”,缸鱼便是其代表作。
在王学勤的展览空间里,大冯向众人介绍了“缸鱼”的妙处:“天津的水杂质较多,农民挑水入缸后,水是浑的,需往缸内放矾,使杂质沉淀。怎样证明缸里的水变得清亮能喝了呢?是缸里看见一条五彩大鱼的影子反射到水面时。因为‘缸鱼’就贴在水缸的上方。我们农民的生活是多么富有诗意呀!我们要继承的恰恰是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不仅要‘酒肉穿肠过’,还要‘文化心中留’。”大冯还写过一篇《探访缸鱼》的文章,结果把海外的记者都招来了,纷纷到王学勤家“探秘”。
谈到与杨家埠年画传人杨洛书的关系,大冯讲了这样一件趣事:一次,杨洛书心急火燎地致电大冯:“冯老师呀,告诉你一件事,我家失窃了!”“丢了多少钱?”“三千!”“年画木版偷走了没有?”“你放心,版我都藏好了!”“人没事,版没事,你就没事,破财免灾嘛!”
杨洛书曾将一块祖传老版送给大冯,并附有一张“道光十七年”的证书。大冯告诉他:“先放到我的博物馆展览,将来我一定会完璧归赵的。因为它是你们这块土地上的艺术!”
江南绣娘,技艺超越小说描写
在大冯的小说《三寸金莲》中,曾描写女主角戈香莲的丫环平儿有刺绣绝技,一根丝线可分成36股。而这个“纪录”在此次展览中被打破了。
开幕式当日,苏绣传人姚建萍现场表演的刺绣绝技,把崔永元等一干人看傻了:只见她用纤指轻轻拈起一根丝线,变魔术似的分成48股,然后将其中一根穿入针眼中——不是用眼睛穿,而是全凭感觉和经验;待抬手将线提起时,已看不见线,唯见一根绣针吊在空中。用如此细线绣出的色彩层次丰富,适于表现物象的细微变化。如《父亲》,绣出了一位四川老汉饱经风霜的脸,皮肤上的皱褶清晰可辨,几滴汗珠晶莹透亮,栩栩如生。
大冯还认识一位扬州的绣娘,名唤路树贤,今年已87岁高龄。3年前,大冯去扬州工艺美术馆参观时,远远看到一幅“扬州八怪”画家黄慎的人物画,便称赞画得真好;不料陪同者却告诉他,这不是画,是扬州的仿古绣,作者是一位八旬老太。大冯连夜前往老太家中探访,老太取出一幅仿绣“扬州八怪”另一画家李方膺的作品。大冯问她如何绣得这么好,老太坦承:绣之前,先把画读懂弄通,包括画家用笔用墨的手法,方可下针,绝非依葫芦画瓢。老太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却住在5楼,大冯不仅请当地政府帮老人调换了楼层,还为她申办了一个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因为手巧,他被称作“男晴雯”
一位法国友人看到“布雕常”(常诚)的“菜篮子”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篮中的大白菜鲜灵翠嫩,水气充盈,旁边的大葱则有些干枯绵软,些许葱叶还耷拉下来,连说:真像,真像,只是不能吃!大冯见状打趣道:这种艺术的绝妙就是不能吃!
大冯进一步阐述说,这里的所有菜蔬、果品、糕点和包子,没一样儿不是用布料制成的;女红,本是女人的特长,他却比女人的手还巧,让女人看了都会汗颜。现在很多手工艺都衰落了,像他这样的艺人实在罕见!因此,大冯笑称他为“男晴雯”。
大冯对常诚佩服之至,常诚则对大冯心存感激,二人在长期交往中情同手足。据常诚介绍,布雕最初只是做些布老虎、布娃娃之类,2001年首届天津国际民博会上,他的布雕作品得到大冯赏识,后者便建议他搞一个《百子图》,把杨柳青年画中的娃娃“立”起来;又具体指导他,娃娃的头一定要做成“田”字脸,“百子”要像一家人的孩子,又不能千篇一律。这组《百子图》他做了三年,光面料就用了400种,足足堆满了半间屋子……谈到高兴时,常诚还凑到记者耳边,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大冯由于体型特殊,衣服不好买,便常让我给他剪裁,我家里有他的版型,做完送去一试,挺合身,挺美,下回又找来,这样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用题词的方法鼓励民间艺人
世人皆知获取大冯墨宝之难,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工作太忙,一方面又因他格外重视写字作画时的环境和情绪,所以不会轻易出手。但有一个例外,即他对自己欣赏的民间艺人的题字要求,却总是答应得异常痛快。
张星,陕西宝鸡人,社火脸谱传承人,擅长在马勺、木瓢、织布梭子、水桶、木铲、粮斗等生产生活工具上描画精美的“社火脸谱”,其独特的“立粉勾金”技法,使作品更富立体感,色彩鲜明又古朴浑厚。去年,大冯赴陕西文化考察时曾光临他的家庭作坊,鼓励他在不背离社火脸谱造型元素的前提下,实现艺术载体的多样化。“辫子掉了,神还在,这是他在《神鞭》里说的。这启示了我,不管时代怎样变化,都不能丢掉民间艺术的精髓。”张星对记者道。
为支持和鼓励张星的创作,大冯欣然为他筹建中的博物馆题写馆名,并题词:“宝鸡文化浓似酒,张星马勺艳如花”。
大冯还十分赞赏北京民艺家吉胜久的纸雕。吉胜久用铜版纸和普通A4纸为原料,制作的岳阳楼、故宫角楼、鸟巢、水立方等建筑,其飞檐斗拱、门窗廊柱、高台石阶、钢筋铁骨,造型准确,结构合理,无一处草率含糊,令人啧啧称奇。吉胜久与大冯素昧平生,大冯仅凭从画报上看到的一组图片和介绍,便为他题写了“十指能传万物神”,不遗余力地予以推荐,给了吉胜久巨大的鼓舞。
不遗余力,扶植母亲的文化
大冯认为,我们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精英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的主流价值观、精神的主体,像是父亲的文化;另一种是民间文化,从摇篮开始就伴随着我们的《白蛇传》、《梁祝》这些传统美德教育,更像母亲的文化。我们要爱惜和支持我们母亲的文化,这是我们天生的情感,更是文人的天生情感。
作为国家非遗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大冯深知国家对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和传承人是有专款资助的。所以,每到一地,他都要询问当地传承人是否领到了补贴,如果没有,他便大为光火,力促当地政府尽快落实。一次,他听说天津皇会的传承人未拿到补贴,当即差人取来纸笔,写下一张欠条:“冯骥才欠某某皇会传承人人民币五万元,凭此条到我处领取。”结果他自掏腰包兑现了诺言。后来,又由他的民间文艺基金会出面设立基金,每年拨给一定数量的补贴,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大冯为民间艺人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也有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内疚和遗憾。
如陕西农村剪纸艺人库淑兰的彩色剪纸,天真烂漫,极其优美,充满大胆想象,很有审美价值。她身患严重风湿病,站立不直,大冯闻讯后多次托人请当地政府予以支持,并想亲自前往探望,怎奈阴错阳差,始终未能成行。后来忽然听说她病故了,令大冯十分懊悔。还有湖南隆回滩头年画的“活化石”钟海仙,多次邀请他前往考察指导,直到去年成行时,钟老先生已经作古。大冯说他带着极大的歉意,拜访了钟老先生的遗孀高腊梅,并为其传人题词。
让“草根巨人”登堂入室
“一旦失去传人,非遗便不复存在,遗产的非物质性就会转化为物质性,就会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所以,抢救性的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非遗保护的关键。”
大冯在《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一文中所作的阐述,可以使我们更明白他在此次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中的良苦用心。
他让“草根巨人”登堂入室,让大家尊重他们,仰视他们:他与他们感情深挚,亲如手足,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一种学术判断和一种学术认定,把他们中的精华人物遴选出来。为此,经过他与各路专家的努力工作,迄今已有16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得到认定,并由中国民协牵头,出版了一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每人一本,用口述史的形式,将其历史传承、家族记忆等内容收录其中,挖掘出他们“大脑中的记忆”和“手上的技艺”。与此同时,天大冯骥才研究院非遗中心,还为中国各年画产地出版了一套口述史。“你给它树碑立传,把它确立到一个位置上,国家通过对这些传承人的保护,实现对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