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年间失传编织技艺 沪工艺大师复原

清朝雍正年间失传的“象牙篾丝编织技艺”,被上海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海龙复原。其展示于宝钢大舞台的代表作——象牙篾丝扇《花好月圆》成为昨天开幕的世博会上海活动周上最受瞩目的展品。目前国内的同类作品仅有几件,存于故宫,都是古董。

早先在象牙雕刻厂担任技术领头人的陈海龙,在工厂停产之际向厂里买下了当时生产剩余的象牙料。转眼到了2000年,他忽然觉得“时不我待”,要趁着年轻做点什么,否则那批象牙料就会废了。“就是出于这么朴素的想法,我2年里不吃不喝,开始创作——不吃不喝,是指零收入。”当时,他的朋友们都想不通,但是等2年后他拿出象牙篾丝扇《花好月圆》后,不仅朋友都想通了,他还一下子评上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首先,这是因为他复原了失传几百年的技艺。要把象牙劈成1毫米左右宽的篾丝,工序繁杂、艰难、高深。据陈海龙介绍,选料时要避开牙皮、牙芯等部位,通常一根象牙只有三分之二可使用。开片时,他自创“水刀”切割。劈丝时,尽量取长,短的则需要用“织补”手法融入整体。其次,他制作的象牙扇,圆形扇面上有舒展、纤薄的花瓣和叶子,还有两枚红色图章,增添了色韵。圆形扇面直径31.5厘米,扇子的穗儿长50厘米,材质都是象牙。其中,象牙篾丝扇面与上面牡丹花浮雕是以榫卯工艺,在温度和湿度都恰好的那一天,一口气拼装而成。部分牡丹花瓣几乎比纸还薄,十分透光。再者,他复原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创新办法”,而非“古法”。根据古书记载的方法行不通,他便找到在化工院工作的姐夫,经过科学方法研究,辟出一条新路。结果,他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能制作出象牙篾丝的人。

本报记者 朱光



责任编辑:
上篇文章:访“入闽始祖” 鉴证豫闽宗族文化的“活化石”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