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牛葫芦”落户葫芦湾 首开非遗产业化先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前,五常市葫芦湾旅游风景区与五常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郑国华达成协议,以郑国华笔名命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牛葫芦”;工艺美术品,将在葫芦湾开辟种植和创作基地,首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先河。

据郑国华介绍说,葫芦工艺品很早就流传于关内,乾隆九年(1744年),随京旗移民传至现在的五常市拉林地区。郑国华的曾祖父郑祖桥自幼喜爱葫芦艺术创作,并渐有名气,因其个子小,他制作的葫芦作品有了“小郑葫芦”之称。“小郑葫芦”传至郑国华这一代已是第四代,十几岁就开始钻研葫芦工艺品技艺的郑

国华要创新,于是给自己先取笔名“青牛”,给自己的葫芦作品命名为“青牛葫芦”。

40多年来,郑国华制作的葫芦作品不仅局限于常见的吉祥祝福图案,历史名人、诗词等均成为其作品制作内容。在创作风格上,他的“青牛葫芦”继承了“小郑葫芦”端庄高雅的风格,还首创葫芦表面涂“立得粉”新工艺,使葫芦表面雕刻产生强烈的立体感。他研究出了“沙点皱”技法,就是把祖传的“乱刀法”技能变成了电烙笔技能。2007年,省文化部门将“青牛葫芦”列为全省唯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常市葫芦湾旅游风景区因河道呈葫芦状而得名,如在景区里开辟葫芦种植及葫芦工艺品创作基地,不但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而且将给游人增添新的乐趣。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