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高甲戏非遗影片《高甲第一丑》正式开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柯贤溪在男丑表演基础上开创了高甲戏的女丑表演艺术,图为他的表演剧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柯贤溪表演剧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魁星》剧照

昨日,影片《高甲第一丑》在晋江博物馆举行开机仪式,这是第一部反映晋江高甲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片,将讲述著名高甲戏女丑演员柯贤溪的传奇故事。

晋江市文化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影片《高甲第一丑》主要是讲述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的创始人晋江人柯贤溪的传奇人生,将真实地还原他的一生。在剧中出现戏曲表演的地方,将全部采用原汁原味的高甲戏表演。

据了解,该影片片长90分钟,有望于明年春与观众见面,展示晋江真实的文脉文蕴。同时,该影片入选明年全国重点打造影片,这是对柯贤溪艺术成就和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肯定。

晋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晋江将以此次拍摄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晋江传承人确认和保护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进一步努力。 

据介绍,该影片主要讲述柯贤溪从少年时期(八九岁)到青年时期(二十九岁)的传奇故事。影片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柯贤溪的学艺成长阶段,这是影片的重点;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他在晋江地区学艺有成后到南洋参加当地的抗日活动,用高甲戏宣传、组织当地华侨华人投身抗日的经历。

“尽可能还原柯贤溪老人所处年代的真实生活,尽可能用曲艺展示他的艺术人生。”该影片导演李彦平介绍说,影片将在晋江和浙江横店两个地方进行拍摄制作,在晋江大约需要10天的拍摄期,拍摄内容将融入闽南建筑、服饰等地方特色,更真实地表现柯贤溪的艺术生活和艺术精神。

链接

高甲戏柯派艺术奠基人柯贤溪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妆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柯贤溪(1908~2002),晋江英林镇沪厝埯村人。柯贤溪9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他开始学戏并在两年后出科。

为了学艺,柯贤溪频繁调换班社,寻访大师,使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不断受到梨园戏、木偶戏、京戏等其他戏剧的滋养。他用一枚铜板贴在额头上,活动脸部肌肉,不断移动铜板位置,借以锻炼脸部表情。

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形成于1929年,以21岁的柯贤溪进入“福庆班”戏班挑大梁为重要标志。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高甲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1952年,柯贤溪进京汇演时,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此后,他将精力投入到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开始培养弟子。

柯贤溪在男丑表演基础上开创了高甲戏的女丑表演艺术,其主要作品有《金魁星》、《唐二别》、《管甫送》、《妗婆打》等。他所开创的艺术流派被称为柯贤溪表演艺术,俗称肖罗溪表演艺术。柯贤溪根据不同年龄妇女有着不同的表演程式,专门编有“女丑十八法”。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