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生产性方式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着中国“西北第一剪”美誉的伏兆娥创作的剪纸工艺品“中国圈”。

传统手工艺靠口传身授穿越时空、不断存续,活态流变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以劳动者生命本体为载体的传统手工艺,缘生命活动的时间性质而沉浸于历史并呈现为历史,其生产性展开就是生命本体的历史性展开,也是历史本质连续不断的当下呈现。在这种时间前后联系的流动中,“过去”与“现在”通过人格化的手工艺不停地交流融汇,其间既有以前经验的显发、又有当下体验的储存,从而构成且“传”且“统”的活态文化记忆。作为传统手工艺根本技术属性的这种历史性,既揭示了活态的文化记忆,又呈现着文化运行的生机。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展开因此贯穿着一条历时地保持文化连续性的血脉,它不断地释放并吸纳包括文化精神、文明气质、思想认识、知识经验和生活情趣在内的丰富历史信息。因此,无论作为应以“生产性方式”加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作为参与当代社会实践的活泼生产力,传统手工艺的活态文化记忆都具有对民族和国家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重要意义。

凭借人格化的工具和动力,传统手工艺维护着劳动者自我在劳作中展开的统一性。身心因素在产品上的充分表现,让劳动者领略到实现自我、观照自我的喜悦,获得高度的自由感和成就感。手工艺制作过程充满挑战、变化和刺激,让人手脑并用、身心皆动,充分地体验自主创造的快乐。业余手工制作可以创造性地充实闲暇的“虚空”。手触的指纹、敲击的斑痕或刻画的流迹,带着愉快的心情留在产品上,使之在形、色、质方面呈现独一无二性。作为体现艺术原真性的这些“真迹”,是手工艺品高附加值的底蕴。因为有着印证、指认自己真情实感的“真迹”,每一件亲手之作都对手艺人有无法磨灭的归属性,总能从中获得会心的归属感。在图像泛滥、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归属感是美感最重要的来源。手工艺品的个性价值可以激发消费的审美转移,消解畸形的“炫耀性消费”,遏制现代生产对物质资源和产品功能的无度开发。

“发展”的内涵不只是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发达,“发展”的动力也不局限于工业生产力。基于生态文明理想,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关注“生产方式”,探寻和开发有利于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维护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新生产力,是当代发展实践的重大课题。如今,“生态工艺”、“适宜技术”、“循环经济”等新概念的提出,以及强调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已表现出摆脱老套工业化发展模式,寻求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新途径的意向。由此,我们可以从人类文明传统和实践经验中汲取能够关照全面利益诉求、造就广泛福祉的力量。

今天,作为浸透生态要素、体现全面利益诉求的丰满生产力,诸多传统手工艺依然真切地存续于我们的生活中。当下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国实践,正在打开认识传统手工艺生产力光辉的人文视窗。这一伟大社会实践所探寻的“生产性方式保护”&,在遵循其自身规律和运作方式前提下将传统手工艺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保护,不啻传统手工艺作为生产力的当代践行。

(作者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