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宁德十年

            (来源:宁德网 记者:彭小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目前,木拱廊桥仅存于闽浙交界山区,宁德市共有木拱廊桥54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座。“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静静的万安桥如一道彩虹横跨于山水之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撤地设市十周年来,宁德市加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保护、传承、弘扬宁德市众多的民间文化瑰宝,让其发扬光大。



  非遗文化魅力隽永

  11月15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传来佳音,在当地举行的世界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宁德市与晋江市共同申报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10月,以宁德市为主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宁德市的“柘荣剪纸”与全国各地剪纸组成的“中国剪纸”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两项罕世技艺,以及极具地方艺术特色的“柘荣剪纸”成为人类历史的无价遗存,将为全世界更多的人所认知,并得到更好的保护。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涵,是旅游业的依托。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宁德市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柘荣剪纸、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四平戏、寿宁北路戏、宁德霍童线狮、屏南平讲戏、宁德铁枝传统表演技艺、陈靖姑信俗等。它们以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

  非遗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十六字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形成合力”的实施原则,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落实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保护措施,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体系,挖掘出宁德市更多的非遗资源为目标,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1世纪初,宁德市就着手对宁德市古文明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宁德非物质文化研究做了前期的基础性工作。2005年底,宁德市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了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2008年底又成立了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负责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申报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宁德市的实际,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计划和步骤,初步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体系。

  自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宁德市已有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仅为32项),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项入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项入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宁德市还拥有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正在开展第三批市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非遗项目争奇斗艳

  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和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可称为宁德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闪光的一对文化瑰宝。挖掘、抢救、保护木拱廊桥制作工艺,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及世界木构建筑营造史,还对传承中华民族文明、保护维修国家重点文物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作用,对研究我国造船史极具价值。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源溯唐代,具有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在表现技术上没有统一的模式,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具有古朴、深厚、粗犷、写意的风格,在艺术特色上,不求对称,阴阳变化大小不一,丝毫没有人为的雕饰感,达到似与不似的中国传统艺术效果。

  目前,宁德市已经确定的非遗项目,已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技艺、民俗等门类,可谓包罗万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重要的旅游品牌。宁德市眼下正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为宁德增辉,丰富旅游产品项目,扩展旅游文化内涵。

  另据介绍,宁德市将争取建立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争取设立更多非遗项目的传习所、专题陈列馆等,以更好的保护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