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保护,博物馆任重而道远
(来源:中国非遗网 作者:浙江省博物馆王静)
为期两天的2010’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刚刚在浙江省博物馆落下帷幕,海内外知名琴家、古琴传承人、博物馆同行等济济一堂,围绕古琴的文化研究、博物馆馆藏古琴的保护与利用、杨宗稷与近代琴学等多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意义的讨论。作为博物馆的参会代表,笔者仔细聆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感触良多,同时也深感博物馆在古琴保护与传承方面任重而道远。
1、古琴的属性。
古琴有别与琵琶,二胡等其他民族乐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特征,古琴一直是属于“士”的乐器。因此,“乐器”是古琴的基本属性。近几十年来,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进入博物馆的工作范畴,于是,古琴又被赋予了一重属性即“文物”属性。作为公共收藏机构之一的博物馆,历来对待文物的态度就是保护再保护,避风避光恒温恒湿且尽可能少触碰,竭尽所能地使之保持原貌。古琴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与千百年来历代琴人的不断使用和维护分不开的。博物馆对文物保护应该区别对待,对仍然可以演奏的古乐器,应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在特定时间邀请名家演奏,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而且可以延续古琴的生命。在博物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促成这样的活动,形成规律性的、经常性地、华人古琴爱好者的雅集。古琴不仅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更要让人们领略它背后的非物质文化的风采。让真正爱琴、懂琴之人能抚名琴,而不是简单地将琴人与古琴用玻璃隔开。近年来,浙江省博物馆已成功举办了一些古琴推广的主题系列活动,2010年11月19日晚在浙江省音乐厅隆重举办了馆藏唐代雷琴的名家演奏会,这是博物馆首次将馆藏唐琴搬上舞台,为确保文物的安全,浙江省博物馆做了许多谨慎而细致的工作,“神交”已久的名人名琴也在这个美妙的夜晚“合”为一体。
2、古琴的断代。
辨别文物的年代,是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确定了文物年代,就可将其置于当时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研究。文物的真伪,最根本的是时代不同,还有所用材料、工艺的差别。在民间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经常有人有意或者无意的通过谎报一件艺术品的年代来谋取巨额利益。可见,断代问题,对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民间对古琴的断代方法有很多,比如琴的形制式样,琴的材质断纹、题款、琴的音质、史料等,可是,在永久性文物收藏的权威机构博物馆中,古琴的断代问题,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诸多。每一种方法都难以单独地断定一张琴的年代和真伪,必须将它们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做到大致的准确。古琴年代的鉴别之所以复杂和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况且,很多琴的细部变化及音色差异等都是主观的感受,并没有现成的框架可以去套、去试。唐或者宋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这往往只能依赖个人的文化积累以及阅历来做判断。客观地说,这对于古琴断代的科学性而言是不利的。一旦发生断代错误,就会导致藏品分级错误,文物价值的错估等问题,那不仅让博物馆贻笑大方,而且也让珍贵文物得不到最好的保护,有悖于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初衷。因此,古琴的断代亟需体系化的理论支持和专业化的人员配备。
3、古琴的修复。
几千年来的社会动荡,兵火之灾,传世古琴已为数不多,特别是文革时期的“摧枯拉朽”,对古琴来说,实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劫难,时至今日,劫后余生的古琴已寥寥无几。对抚琴爱琴者来说,内外俱佳(音质、外观)的传世琴更是难得一见。古琴实物的在世,对考古学、漆器学、木材学、音响学、琴体美学、度量衡、新琴制作之参考,以及演奏和其它领域有其一定的意义。但由于古琴在世久远,人为和自然的损坏,不少老琴残缺不全、少有完整。为了使这些文化遗产长存人间,发挥作用,及时、正确的修复,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由于传世古琴的琴龄大都逾百上千,修复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年代、断纹、底漆、铭文等内容,与其它传统乐器的修复是绝然不同的。其它乐器的损坏部位可更换(古琵琶 、古筝等别论),而古琴则不行,古琴修复不仅仅是一件乐器的修复、更是一件文物的修复。在材料的选用上,修复古琴所用木材必须同种木料,就连它们的年代也必须尽量接近。在修复过程中,尤其难在对古琴漆面“断纹”的修复。由于漆面和胎体的伸缩率不同,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古琴,都会产生“断纹”的纹理效果。断纹的形态各有不同,有冰裂纹、流水纹、蛇腹纹等,具有神秘的年轮色彩。而且出现断纹的地方,漆面更容易损毁。在修复古琴时,既要保存断纹的原样,还要使断纹效果统一,这在工艺流程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这些古琴能真正奏出最动人的乐曲,古琴专家们在修复好一批古琴之后,要将古琴 “唤醒”,需要通过琴家的弹奏,使古琴音质更加稳定、优美,保持古琴的生命气息。古琴修复是需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次研讨会上有古琴修复专家提出是否能允许将博物馆里需要修复的琴带回住所修复的问题。但鉴于文物的安全性考虑,这种离开博物馆修复古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么,如果要进行这一项长期的古琴修复工作,博物馆就必须培养自己的修复团队。古琴修复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有文物保护技术的科学素养,更要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及美学视角,否则,很难完成古琴修复所要求的“修旧如旧”。在我国,能具有较高水准的古琴修复团体还较少,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古琴修复专家闵俊嵘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古琴修复团体分工明确,有木工组,漆工组等,修复团体中不仅有文保人员,还包含古琴专业的研究员,各部门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通常需要反复的试验后才能圆满完成一件传世古琴的修复工作。
4、丝弦的优点。
古琴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弦,文革后由于高品质丝弦产出减少,多为钢丝尼龙弦。据琴家介绍,演奏丝弦古琴和演奏钢丝尼龙弦古琴是完全不同的,丝弦古琴演奏难度更大,因为丝柔软脆弱,需要用清劲演奏,如果用力过猛会产生噪音,而且在演奏时很容易拍到琴面。虽然大部分当代琴人都用钢丝尼龙弦,但专家仍然认为丝弦是无可取代的,因为丝弦的音色非常细腻。有些传统琴人认为左手与弦的摩擦音是古琴音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钢丝尼龙弦表面过于光滑,因此较难产生摩擦音。加拿大籍华人、冰弦制作专家黄树志提出,钢丝尼龙弦的张力对传世古琴的木质、漆面等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因此,对博物馆而言,使用丝弦才能更利于古琴保护的。在这几个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众琴人为了追求古琴的舞台音响效果,急于将古琴大众化,于是,钢丝尼龙弦迅速得到推广,发音相对较轻的丝弦却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等原因,导致产量不断减少。钢丝尼龙弦制造的前景很好,但丝弦制造前景堪忧。虽然现在高品质丝比以前容易获得,丝弦产量也有所回升,但是在短期内无法预测未来的丝弦制造产业是否能良性发展。目前,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正着手研发媲美古代野蚕丝制作的音色古朴、经久耐用的丝弦,这一文保新课题一旦推广,必将推动丝弦重新占领市场。浙江省博物馆的两张唐琴“彩凤鸣岐”和“来凰”张的就是“冰弦”专家黄树志所研制的丝弦。
5、建立网络古琴数据库。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一直被历代的文人雅士所喜爱。从古自今,关于古琴的史料、琴谱、文献等流传下来的也不少。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的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应该被“一网打尽”,来自台湾的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的陈国宁老师也提议全球古琴信息共享。笔者认为,这个建议极具可操作性。互联网时代,网络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地球村也早就不是梦想。古琴的普及和推广方式不能简单地复制古筝模式,古琴的特殊结构以及艺术特性也决定了古琴不适合大规模的演奏,古琴最终的发展脉络必然是从小众开始发展到大众然后再回归小众的。全球古琴图文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揭开古琴的神秘面纱,也将为这项内敛的艺术最终从大众回归小众铺平道路。
2010’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行对于古琴的保护与古琴艺术的传承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丰富馆藏、拓展陈列展览的表现形式、密切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以及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功能完善和结构调整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认真保管的基础上,如何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与社会力量相结合,进行必要的整理、传承和研究,也是应该探讨的一个新课题。博物馆在保护、展示、研究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也应有所作为,这需要不断提高认识,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办法。以上是由本次古琴研讨会所生发的一些感想,也是我们博物馆人正在努力进行的工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