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联合国非遗保护西非项目专家

            (来源: 新华网 记者:王雅楠)


     “文化遗产活在社区中才有生命”——访联合国非遗保护西非项目专家


  “活在群体和社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有生命的,是社区祖祖辈辈的民众让它们诞生和成长,没有社区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失去其真正意义,社区和群体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大卫·斯特尔日前在内罗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斯特尔是研究西部非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正在内罗毕参加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这次会议审议了各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47项申报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来自中国和克罗地亚的4项申报遗产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斯特尔说,申遗并不仅仅是填写表格那么简单,这其中涉及申遗方案的草拟、项目的编制以及提交等等,整个过程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步骤就是与拥有该项遗产社区的沟通和协调,社区群体要能参与整个申遗过程,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起到积极和第一手的作用,“而这些正是阻碍非洲国家积极参与申遗的主要因素,如何帮助非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提升能力建设,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斯特尔说,虽然目前仅有18项非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占比十分有限,但这不能抹杀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实。“国际社会应该从这一事实看到,我们需要做的是尽更多努力帮助和支持非洲国家展开申遗工作。”

  斯特尔还说,非洲国家的非遗保护近年来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重点之一。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项支持非洲等有申遗困难的国家展开申遗和非遗保护工作,为非洲国家创造申遗条件和非遗保护的可持续环境。非洲国家也在积极地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保护意愿十分强烈。“可以看到,目前非洲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状态都十分令人满意。”

  斯特尔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新鲜血液”,需要国际社会予以更多关注和更为深入的了解,更需要各国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他建议未来各国在申遗项目的选择上,应更加突出独立项目的独特性和单一性,同时避免过分注重非遗项目本身的商业和经济价值。

  采访最后,斯特尔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并非一个国家非遗保护的结束,而恰恰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否入选也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成功与否,实现保护工作的长期、有效、可持续,凝聚更多社区力量,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参与,体现更为真实的社区保护愿望,为拥有非遗项目的社区带来长远福利,才是未来非遗保护该走的方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