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在仙境中铸造“活历史”


老人的儿子取下晾晒好的东巴纸
“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影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这是《徐霞客游记》中所述的美景。今年83岁的纳西族老东巴和志本,就住在这仙境中。在三坝,没有人不知道这位与东巴文化相随一生的老东巴,没有人不知道和志本会造东巴手工纸,还会画画。在中国,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的他,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评为“纳西族手工造传承人”,永远记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五六岁起炭灰上学绘画
这些天的白地村,天气有些寒冷,虽然天空飘着小雨,83岁的老东巴和志本依然坐在院子里,往事先勾出的画板上填色。见到家里来了客人,他立刻流露出纳西族好客的本色,把我们让进了屋,一开口就说起了面临失传的东巴文化,说起了东巴纸。
自从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评为“纳西族手工造传承人”,永远记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后,和志本更为祖先和祖先的文化感到骄傲。同为中国的名纸,有着一千五百年制造史的宣纸,以洁白、细密、均匀和柔软闻名于中外,而纳西族东巴纸,却别有一番特点。和志本说,纳西族东巴纸,在纳西族东巴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东巴宗教及文化的载体。让他欣慰的是,2003年,同样是东巴文化载体的东巴古经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在中国迄今为止已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五项遗产中,东巴古经书是唯一一项少数民族拥有的世界记忆遗产。和志本书写的东巴经书,长短、宽窄相同,窄窄的、长长的一页页装订成册。“每张纸可以折成四折,刚好可以写四页经书,大了也不行,小了也不可以。”他说,东巴经书有严格的规定。
在他看来,东巴纸和宣纸最大的不同,在于东巴纸的书写是“硬碰硬”的过程,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和志本使用的绘画和书写工具,是纳西人传统的竹笔、蒿秆笔、木片笔和铜笔等硬笔,写在硬度较高的东巴纸上,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符号和图画组成的东巴经文,特有的手工制东巴纸和书写工具,这是东巴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和志本说。
现存20000多册的东巴经书,是在“粗糙的树皮”——荛花为原材料制成的东巴纸上书写的。千百年来,东巴纸上的东巴象形文字依然颜色如新,字迹清晰。可以说,东巴纸是今天中国仍然继续使用的最古老的纸张之一。
谈起东巴纸,和志本不得不感谢自己的舅舅和肯恒。和肯恒无儿无女,一直与和志本一家生活在一起。按照纳西族的习惯,只有家中的长子,才能传习祖宗的技艺。因为舅舅独身,所以身为外甥的和志本成为了和肯恒的东巴手工造纸技艺和东巴经文诵读的传承人。
绘画是学习东巴文字的重要基础,与学习造纸相比,他更早的是向舅舅学绘画,比对着家藏的东巴经书,画马、画牛。在和志本看来,画画比起造纸容易多了。从五六岁开始,画画就成了他每天的功课。家在三坝乡山里,村民们常年以烧柴火取暖和做饭,炭灰就是和志本儿时的画板。每日饭后,舅舅都会早早准备好木板,将灶台里的炭灰撒在木板上,让和志本学画。一遍、两遍……画不像,抹了重新画,在他的记忆中,上千种动物、花草的样子就是这样被刻下的。到后来,他可以不用模板,就背下经文和画下图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