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非遗”麒麟龙舟“下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莞麒麟、龙舟亚运舞台的表现,不再只是给他们带来荣誉,也带来了商业赞助。这种一度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商业资本的关注下,萌发逐步摆脱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资金生存思维,开启市场化运作,争夺文化消费市场的试验。

麒麟队招商

一度面临失传,单纯依赖政府资金延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经北京奥运会熏陶,开始利用品牌效应寻求资本商业赞助。

“就是希望多一些办法筹集钱。”48岁的蔡玉财带麒麟队参加北京奥运会广场巡演后,决定利用奥运名气寻找公司赞助参加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演出。在这之前,麒麟队一直单纯依靠樟木头政府的资金扶持。

2008年,樟木头接到北京奥组委邀请选队参加开幕式广场巡回演出,这是麒麟第一次有机会登上世界瞩目的盛会。迈入21世纪,过去逢年佳节走村串户大受欢迎的舞麒麟表演,在新生代年轻人选择网络、电视、手机观看娱乐文化的时代受冷落,麒麟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艰难处境。

蔡玉财率队参加北京奥运会演出,樟木头政府非常重视,投入资金组队排练演出。

他是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省市政府每年提供9000元补助金让他担负保护麒麟延传重担。

演出受到好评但没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北京奥运会后,樟木头麒麟又相继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演出排练50条麒麟,就要100个人来舞动,还有其他工作人员,这么多人吃饭都是一笔很大的钱。”

蔡玉财第一次如此强烈感受到钱对麒麟队的重要性。他陷入困境,10岁在农村跟师学习麒麟,农闲时期聚在一起排练演出根本不需要考虑钱的问题,“每次都可以拿到一点红包。”

樟木头麒麟队领队陈海清说,过去参加一些演出都没有得到传媒很高的关注,“北京奥运会没有想到去找赞助,也没有名气。”在本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因为媒体投入、观众热情等都将达到空前的高度,是一次企业品牌宣传的极佳机会。麒麟队自身又有参加北京奥运会演出的名气,于是决定在政府提供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寻求商业赞助。

最终樟木头本地一家从事童装的企业愿意提供全部演出服装的赞助,“本身我们公司经常赞助一些社会活动,樟木头麒麟队很有名气,赞助服装的费用在一万元左右。我们也想通过世博会、亚运会扩大品牌形象。”东莞小猪版纳有限公司吴姓宣传主管说双方合作的起因。

龙舟市场化萌发

本地企业赞助多投向龙舟文化节主办方政府,参赛龙舟队难以得到商业关注,专业队伍无法组建,市场化运作无法萌发。

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赞助,广州亚运会上东莞龙舟赢得商业关注,但赞助多出于地缘亲近关系,难以保证龙舟队伍的专业化。

龙舟首次被列入正式比赛登上亚运大舞台,来自麻涌镇漳澎村的运动员郭建力代表中国征战广州亚运会现代五项赛事。出生于当地的香港籍企业家陈冠杰斥资100万元超大龙舟“冠杰飞龙”在比赛场地广州增城巡游,以示对亚运健儿郭建力的支持。

企业赞助早已在2005年东莞各镇的龙舟节出现。如万江商会赞助30多万元支持该区举办龙舟竞赛活动;麻涌商会赞助该镇的龙舟节晚会;高埗商会会员支持龙舟竞赛活动款项113万元;石龙商会赞助该镇国际龙舟邀请赛85万元。

龙舟之乡中堂镇宣传办副主任蔡松发说,举办龙舟文化节政府没有向企业提出赞助要求,却仍有个别企业主动赞助。万江街道党委委员陈榴基说,该镇今年举办龙舟文化节,赞助金额达到200万元。

但这些赞助企业多来自本地,却赞助多是提供给主办方作为比赛奖金,很少有企业赞助参赛龙舟队或龙舟队员,“龙舟队只能通过比赛竞争去赢取奖金。”陈海清分析,这样和麒麟队面临着比赛结束队伍就解散,需要比赛时再到处找队员训练的同样状况,缺乏长时间系统训练就难以在竞技水平提升。

陈海清构想,将樟木头目前17支麒麟队组成专业队伍训练比赛,利用“中国民间文艺--麒麟之乡”和在北京参加比赛获得的全国群众文化“群星奖”,以及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品牌效应,寻找企业长年冠名赞助。

东莞小猪版纳有限公司吴姓宣传主管说,公司主要是想在全国市场提供品牌知名度,樟木头麒麟如果能有机会参加很多关注度高的活动,或是有媒体高度关注的比赛,可以研究如何进行长期的冠名合作,市场化运作。

试验之困

龙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俱乐部模式市场化运作探索已经行动,麒麟实验也仍需突破建立游戏规则、吸纳管理、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困境。

构想已经萌发,探索的实验仍面对诸多困境。

中堂 “龙舟狂人”黎镇标,2005年与一群龙舟爱好者组建起“海鲨”龙舟俱乐部,如今“海鲨”已有近百人。队伍拿到了一个又一个有分量的奖项,如香港赤柱短途龙舟赛冠军、第十七届“屈原杯”全国龙舟锦标赛两项亚军等,甚至拿到了今年世界俱乐部锦标赛的“入场券”。

如今“海鲨”队伍每年几十万的费用全部由黎镇标掏钱,40岁的他声称为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愿意拿生意投入龙舟。但黎镇标还是心急坦言,“海鲨”目前还不能像俱乐部一样运营,外出比赛通常没有任何赞助,一直这样下去有点吃力。他们甚至在已赢得了世俱赛的“入门券”还犹豫是否出赛,“一名运动员一天得50美金的花费。”

“海鲨只是个载体,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黎镇标说。

龙舟文化鼎盛的佛山市在2007年组建了首个龙舟俱乐部--九江龙龙舟俱乐部,面向全市招聘了20多名女子运动员,2008年又招聘了30名男子运动员签约。澳门乡亲企业家吴立胜冠名赞助每年超过200万元,为队员逐步提供稳定的工资奖金待遇,计划3年完成九江龙舟市场化专业化。

九江女子龙舟队2008年5月至今连续征战,在10多项国内外大赛中夺得近20枚金牌,九江队战绩骄人,队员近两年收入近10万元。

广东体育产业协会副会长谭建湘说,龙舟日益趋向市场化专业化,就要搞游戏规则,建立组织化规范化的机制。龙舟协会要发挥龙头作用、组织作用、监管作用,建立完善各个龙舟队或俱乐部、运动员的注册管理机制,可以制定龙舟运动员流动管理办法。

“还是要靠政府支持,现在单靠寻找商业赞助出去演出很难。”蔡玉财对俱乐部模式市场化实验的前景也表达了担忧,面临目前队伍松散,协会功能不强大,市场营销策划人才缺乏等诸多难题。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