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关进“博物馆”,还是走向“车间”?


近年来,随着中山越来越多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对非遗的保护利用也成为当务之急。2011年1月1日,借着中山市第四届文化消费节之机,一场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市文广新局主办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研讨会”在我市群艺馆举行,非遗“宝贝”是该关进博物馆保护起来,还是走进“车间”进行产业化?与会专家和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一起探讨非遗保护新方式。
长期以来,对非遗生产性保护是个十分敏感而有争议的问题,一些专家和传承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区别于他的精湛技艺和产品属性,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应该原模原样将其保留下来以免“走形”,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非遗只有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中才能延续生命。
■非遗保护不是“临终关怀”
“三雕一彩一绣”即象牙雕刻、玉石雕刻、红木雕刻、彩瓷和刺绣,是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明清时期,产品就畅销海外,享受声誉,当时还形成了工艺品集中生产的地区,比如在金大新路有象牙雕刻店,状元坊有广绣戏服,带河路、长寿路有玉器墟,下九路红木雕刻家具作坊,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三雕一彩一秀”不仅没有发扬光大,反而出现了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黄艳在研讨会上介绍,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行发展,行业内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人才迅速流失,生产经营由集中重新分散开来,原有的10家公有制企业有4家已经关闭停产,南方玉雕厂目前仍然处于停产转制阶段,许多绣品工艺厂转变为股份合作制,工艺美术品市场由于缺乏精品、伪劣商品泛滥,行业受到强烈的冲击。几大行业都面临着从外销市场到内销市场的
■“转型难”、品牌树立难、技艺传承难问题。
广州“三雕一彩一绣”的现状是许多非遗技艺面临的共同境遇,在研讨会上,汕头内画传承人赖乙宁指出比这些问题更可怕的是年轻人对这些工艺的漠视。“汕头内画传承人不超过5个,而且越来越难找,年轻人都不太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所以造成了技艺传承的队伍很不稳定。”
■生产性保护才能守护非遗的文化记忆
正是因为非遗面临的这些问题,许多人把对非遗的保护利用称之为
“临终关怀”,但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认为,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她可持续发展,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而不是看着它老去而无动于衷。
2009年,文化部在举办“苏州论坛”时,专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主题进行了研讨,会后形成了会议纪要下发全国各地。文化部在文件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各种关系,着重从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和管理模式、加强理论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持续有效开展。”
广东省文化馆馆长、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苏章鸿在研讨会上表示,这无疑是一个信号,预示了非遗保护的崭新方向。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指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生产开发,特别强调合理的利用,可以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和社会。但在实际中情况很复杂,如何正确认识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需要不断探讨。
然而什么是生产性的保护?为何要做生产性的保护?如何去做?是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说,很多人认为生产性保护就是产业化,这个观念应该纠正。“它不一定是产业化,产业化是现代才提出的概念,其实只是一个规模化的问题。”他指出,非遗中有的项目可以走产业化,有的不可以。因为有些项目很讲究个性和创意,要走差异化道路,不能模具化生产。
“第二个问题,为何要做生产性保护,这是因为非遗项目有很多,全靠财政养不可能,就保护的实质而言,我们不是保护产品,而是其背后的文化,某种记忆和观念,这种记忆承载在传承人上,所以我们要保护大师。而大师的传承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必须在做的过程中口传身授,这个实践就是生产,传统本身需要生产性保护。其次从社会需求多元化来说,我们需要现代化工艺,也需要传统文化的东西,所以非遗到今天都不能完全关在博物馆,但也不需要走向全国全世界,有些只要部分人需求即可。这种需求的多样化需要生产性保护。再次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享受更多新的文化产品,需要老的东西作为基因库,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创新必须有基因存在。”宋俊华道出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必要性。
■生产性保护需要“因材施法”
如何进行生产性的保护?当市场上充斥着廉价、新奇的现代工业制品时,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产品因为其
“老土”、“过时”和昂贵的价格而少人问津,也有人用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来迎合市场,黄艳介绍说,在“三雕一彩一绣”行业,上个世纪末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最后的结果不仅仅是市场信誉的跌落和经济利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市场和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使得重建市场倍加艰辛。“因此,我们今天提生产性的保护,度的处理十分关键。”她指出,有人大谈“产业化”和“规模化”,需要通过所谓的产业振兴、规模发展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她认为工业生产方式是包括“三雕一彩一绣”在内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所忌讳的。“我们应该以人文关怀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我们所采取的方式也应该是人文的,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产业属性进行重新划分的呼声已经喊了好多年了,这种调整对于提升行业社会地位,及对传统文化保护都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宋俊华认为,目前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层次和水平太低。“参加文博会,以为就是卖产品,只是卖扇子,卖玉雕。虽然产品有一定技术含量,但人们忽略了非遗不是卖产品,而是背后的文化和技术,现在文化含量不够高。”他指出,从今天来看,非遗的附加值太多,里面的技术元素和文化元素,其实可以提炼重组创新,做成更高的产品。从卖资源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是提升的过程。“另外,还要探索生产性保护的模式。非遗项目很多,有的是工艺美术,似乎可以直接生产性保护,但艺术表演,民俗节日,如何生产性保护?就要探索不同类型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的模式。”他认为,如果只关注目前卖了多少钱,生产性保护将走向误区,由此导致文化的破坏。但是如果从保护文化、发现附加值这个层面去入手,就会有很多新发现。
“如今无论是在开封还是在杭州,都有一个文艺大观园,其中有个非遗展示区域,传承人们在里面传习工艺、展示产品,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所售产品一律免税。老艺人们其实要求不高,经济上有所贡献,精神有一定收获,得到别人认可,他们就很满足。我们广东什么时候有这样一个大观园呢?”这是佛山市非遗保护专家、中国第五届中国工艺大师评审委员吴子洲的感慨,也是众多非遗传承人的期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