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项传统手工艺在百姓身边“复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鄂伦春桦树皮船制作技艺

为了让京城市民感受到“非遗”其实离每个人并不遥远,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将于1月20日在金源新燕莎MALL启动。此后的6天里,100个与民众年节文化密切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将在北京市百货大楼、朝阳大悦城、国瑞城购物中心等京城多座大型商场与市民近距离互动。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闻喜花馍、杨家埠木版年画等,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在为京城春节增添喜庆的同时,传承人还将现场展示其精湛技艺并销售作品,让民众将绚丽的剪纸、生动的年画、多彩的灯笼与温馨吉祥的祝福一起带回家。据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千容介绍,“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传统节日文化日益受到全社会的保护和重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雪顿节、傣族泼水节等27个民族的49个传统节日分别被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大批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的项目如年画、剪纸、花炮制作技艺、灯彩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也分别列入了国家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而此次百名非遗传承人在春节前夕走进京城各大商场,在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营造欢乐祥和氛围的同时,也将增进全社会对非遗的认识,让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部分“非遗”项目

及代表性传承人介绍

金源新燕莎MALL(共展出62项):

鄂伦春桦树皮船制作技艺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桦树皮船,鄂伦春语为“奥木鲁钦”,是世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夏季渔猎生产、生活的必备交通工具。就地取材,制作简便,全船不用一根铁钉,以大兴安岭樟子松板条做船的骨架,用高寒地带生长的白桦树树皮为载体,然后用松木削成的木钉加固,成形后用松树油涂抹在桦树皮的接缝处,烘烤后密不渗水。形制独特、源远流长的桦树皮船形如柳叶、轻便快捷、携带轻便,是我国东北桦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伦春族世代相承的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郭宝林

1945年10月出生,祖辈世代以制作桦树皮船为业。郭宝林自幼跟随父亲郭闹开学习传统手工制作桦树皮船技艺,手工技法精湛,凭借着丰厚的民间学识和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独特的造船风格,他制作的桦树皮船受到当地鄂伦春族老人们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东昌葫芦雕刻(山东省聊城市)

明清时期,东昌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是鲁西平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商贾云集,繁荣昌盛达四百余年,当时的雕刻葫芦是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之一。东昌葫芦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艺术风格。其艺术特点主要为既有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典雅的造型与写实手法相结合;其主题与古老的礼仪文化、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始祖文化一脉相承;“以物寄情”,表达吉祥寓意的图案纹样被广泛采用;具有一套完整严谨的师徒传承方式与工艺体系,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与艺术风格。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李玉成

六岁开始师从李尚贤先生学习葫芦雕刻,1981年开始独立雕刻葫芦,系第五代葫芦雕刻传承人。1992年其葫芦雕刻作品入选参加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展;1996年葫芦雕刻《盗玉盃》获山东省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山东周的展览展示,现场表演葫芦雕刻技艺。2010年赴法国巴黎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示葫芦雕刻技艺。代表作品有《盗玉盃》、《二进宫》、《四郎探母》等。

大吴泥塑(广东省潮安县)

潮州大吴泥塑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上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七百六十八年。表现手法为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的贴、印、彩的紧密有机结合形成了很强的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他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关键。内容一是取材于地方传统戏剧——潮剧和民间传说中人民大众喜欢的题材;二是取材于与人们生活有关且富有意趣的动物和活泼可爱的胖娃娃。大吴泥塑以扬善除恶、宣传正义、祈祷幸福等内容成为结婚生子等喜庆事、民俗传统节日及活动之购买、送礼佳品,也成了案头艺术品和珍贵的收藏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吴光让

大吴泥塑第二十三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自幼嗜好泥塑,艺承其父吴来树,四十余年来临艺不辍,致力于大吴传统泥塑古老技法的研究、创作。曾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等各项高层次的艺术展演和研讨。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展览评比中获金、银、铜奖,并为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艺术单位收藏。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北京市西城区)

1853年,赵廷在北京创建了内联升鞋店。内联升千层底布鞋,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层叠起纳制而成,因其形象得名千层底。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原料有纯棉、纯麻、纯毛礼服呢等,一直沿用传统手工进行制作,总工序有上百道。内联升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技艺,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一高四多”,即:工艺要求高、制作工序多、纳底花样多、绱鞋方法多、布鞋品种多。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是师传徒的老模式,由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带领徒弟,师傅通过口传心授,将自己的制鞋经验、窍门教给徒弟,徒弟通过体会、理解,在实践中继承师傅的技艺,从而一代代传承下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何凯英

内联升鞋厂的制鞋师傅,三十年间何凯英不断钻研制鞋技艺,并对内联升千层底布鞋的款式、原材料以及楦型等进行了研发。他完整掌握了制鞋工序及工艺,各种绱法精通,目前身边带有三名徒弟,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技师。何凯英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再加以提精,把“一肚子手艺”毫无保留地全教给他的徒弟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