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 安徽泾县宣纸制作工艺探秘



有着“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美誉的宣纸,位列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始于唐朝,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宣纸的原产地安徽省泾县,至今仍沿用着明清繁盛时期生产宣纸的全部108道纯手工工序。12日,记者来到位于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对宣纸制作进行了“探秘”。
中国宣纸文化园旅游开发部负责人洪中荣告诉记者,经过鉴定,宣纸能有1000多年的“寿命”,因为其润墨性好、质地稳定、耐久、抗老化、不蛀不腐,得到了书画家的喜爱。
“宣纸这样的性质与它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洪中荣告诉记者,宣纸的原材料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它们需要经过蒸煮、踏洗、石灰浸渍等反反复复几十道工序后制成皮胚,再由工人师傅搬运上山进行摊晒,这项工作劳动强度巨大、耗时耗力。
洪中荣说:“这些檀皮和稻草要在山上摊晒10个月的时间,通过风吹、日晒、雨淋、雷电等自然现象反复作用,使其自然漂白。同时,檀皮和稻草中易氧化的物质已去除,这样利于延长成品纸的寿命。”
摊晒后生产出的叫燎草、燎皮,经过洗涤后会被送到皮草选捡房进行挑选,把不合格的老皮挑出来,成功经过选捡的皮草料才能送到碓房。
记者走进门外写着“碓房”的房间,师傅们正通过舂碓分别敲打着燎草和燎皮,目的是把其中的纤维打碎。“燎皮经过一两千次的敲打,并且由师傅不停翻边后,形成一块长条,所以说宣纸是经过千锤百炼生产出来的。”洪中荣说。
碓好的长条皮料踩碎后与草料按比例和好后,师傅们通过布袋的细缝,把一些杂质、灰尘等过滤掉。这一道工序结束后,布袋里剩下的就是洁白的纸浆了。
在捞纸生产间里,放满纸浆的捞槽前,两个捞纸师傅站在两头,用一长方形的竹帘侧着往槽中浸下去,随即挑出、掀起帘子,一整张宣纸便落在纸架上,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宣纸薄厚全在这一浸一挑之间,抬帘的角度、速度、高度都要拿捏得当。
“现在这个工作季节是最痛苦的。”正在捞纸的一位师傅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手感,必须光着胳膊捞。记者尝试了一下,槽中山泉水寒彻入骨,天天如此,捞纸工人十分辛苦。
与生活在“水深”中的捞纸工人相比,在下一步晒纸车间干活的师傅们却生活在“火热”之中。晒纸工人们要把捞出后初步挤干水分的宣纸一张张贴到滚烫的10米长的特制墙面上烘干。由于挤过水的宣纸就像豆腐皮一样薄,师傅们揭纸的速度要相当快。
记者看到的最后一项工艺是检纸。在一片耀眼的白色中,检纸师傅要以极快的速度,发现纸面上最细小的空洞和破损,那些有瑕疵的将重新回到纸浆槽中。经检验合格的宣纸由女工用特制的大剪刀裁剪整齐。
洪中荣告诉记者,这一剪刀就要剪100张宣纸,所以当时就定“刀”为宣纸的计量单位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刀纸”。
繁多的工艺要耗费大量人力,加上原材料收购价不断上涨,让宣纸价格不菲,这也让市面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宣纸。
“泾县每年生产的正宗宣纸只有700吨,而市面上却有上千吨流通。”洪中荣说,“非专业人士有时候很难看出真假,但真正的宣纸纹路清晰,吸墨后能清晰显示笔痕与层次,这些都是伪劣宣纸远不能达到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