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顺煤精雕刻
.jpg)
.jpg)
继抚顺满族秧歌后,抚顺煤精雕刻、新宾满族剪纸又成功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市已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文化部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单位申报的2540个项目进行了审议,最终有564个项目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我省有20余个项目成功入选。
产自抚顺西露天矿的抚顺煤精堪称世界独一无二,无论从硬度到亮度都是煤精中的上品。抚顺煤精艺人运用独特的雕刻技艺,用煤精雕刻出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神话故事及书案文献等工艺品,美观大方、古朴素雅、别具风采,堪称一绝。
煤精——这抚顺特有、世界鲜见的采掘于千尺地下的史料,质地坚实,色彩凝重,千古传承。煤精雕刻——这起始并光大于中国抚顺的经典“名片”,是历经几代工艺大师们的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独具风格,更显得弥足珍贵,魅力无穷。
驻足煤精产地抚顺西露天矿参观台,那里曾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赞赏煤雕杰作的纪念地;朱德、董必武、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这里饶有兴趣地赏析煤雕艺术。更有络绎不绝的中外宾客,在此感叹远古的史料终见天日,精美的煤雕乐于珍藏……

翻阅《辞海》,煤精身世与众不同:“由大量低等植物和部分高等植物的遗体经成煤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煤……适宜于雕刻工艺品和装饰品。中国主要产于抚顺。”
年轮飞转,沧海桑田。从汉墓出土煤精饰品的粗陋单一,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煤雕佳作美轮美奂、浑然天成,人们与遥遥5000多万年前地心宝藏的再生形象对话的同时,也将抚顺这片地域的灿烂文明印在了心底。
古人有所发现,今人更有发展。煤精,从古人对其物质与生活的单纯利用,到今人对煤雕佳作臻于完美的艺术追求,如奥运火炬接力一般世代相传。一代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心血与巧手的传承,成就了这一稀有艺术当下的辉煌。抚今追昔,赵昆生,这位19世纪初闯关东定居于抚顺的木匠,在不经意间,发现了用于烧火造炊的煤中,还有质地细腻、坚韧的“另类”——疙巴利(矿山人对煤精的俗称)。随后,职业习惯使然,他用扁铲,铲出了现代抚顺的第一件煤雕艺珠——至此,写下抚顺煤雕艺人的“传家谱”和抚顺煤雕艺术发展史的序言。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煤雕一代宗师”的刘东坡引领王继昌、郭义、李玉明、马 骉等抚顺煤精雕刻厂技术精英,群策群力,佳作迭出,浓墨重彩地书写了煤雕艺术盛事的辉煌篇章;随后至七八十年代,通过老一辈名师口传身授,获取煤雕真传的程彬、王永刚、马俊龙、关大路、张德惠等,不负师恩,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为煤雕多种风格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时期的煤雕繁荣振兴之路;煤雕事业,后继有人,龚振涛、张耀骞、许孝刚等年轻一代,已经分别用他们卓尔不群的经典之作,呈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更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煤雕第七代传人,秉承前辈师训,在倾情媒雕艺术的同时,也开始雕琢自己艺术人生的第一步。令人可喜的是,经过国家艺术考级部门的严格品评筛选,抚顺煤雕艺人己有7人迈入“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行列,进一步提升了抚顺煤雕艺术的技术含量和社会影响。

煤精,色泽纯粹,质地厚重。经工艺美术大师们的精雕细琢,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说话,成为有生命、有灵魂的珍贵艺术。“今天的工艺美术品是未来的文物”,这一论断已经充分地得到了历史的印证。盛世收藏,煤雕佳作已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诚然,煤雕作品包罗万象,林林总总,看来表象都出于一刀、一铲、一凿的功夫。然而,洞其底蕴,煤雕艺术除了利于养心益智,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更体现在煤精雕刻是深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惊世技艺的闪亮结品晶,这才是其具有最值得品味的创作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所在。煤精雕刻,是让世人一目了然的抚顷名片。为了维护和提升这张“名片”的声誉及影响,抚顺市的各级领导与广大市民将煤雕视为己出,给予了密切共注和真诚支持。尤其时值2008年抚顺煤精雕刻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永久保护。煤雕作为灿烂的世界文化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天时地利人和,迎来了鼎盛的时代。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逐渐形成的西露天矿古城子煤雕琥珀工艺品街、宁远煤雕琥珀工艺品街和东一路友谊宾馆煤雕琥珀工艺品街,已成为抚师煤精雕刻的集中制作、销售窗口。2010年金秋之际,全国首家煤雕、琥珀文化主体博物馆——抚顺煤精琥珀博物馆,在煤精原料盛产地抚顺西露天矿街区隆重面世。这里群贤毕至,佳作纷呈,已是煤精雕刻的展示中心、创作中心、研讨中心和交易中心,成为煤雕这一文化产业培育传承的示范区。
煤精,又称煤玉。黄金有价玉无价,煤精雕刻的旷世杰作亦如此。壮哉,沉寂的煤精由矿工力举而出,身披金灿灿的暖阳;美哉,煤雕经智者的千雕万刻,赋予的鲜活生命,将会经久永恒……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