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评选】荆河戏:比梅兰芳的《醉酒》更好听的戏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背景导读】

“荆河戏”是流传于湘、鄂两省交界的荆州、沙市、澧县、张家界等地的地方大剧种,它已有400多年历史。该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做、念、打相结合,内容丰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一直为广大群众喜爱。

深厚历史渊源

相传“荆河戏”起源于明初永乐年间,1425年华阳王封藩来澧州,随行带来私家戏班,拥有几十个乐手及大量剧本,经常在华阳府演出。清朝后朝廷明令禁止私蓄戏班,私家戏班纷纷解散,大量艺人流落民间,出于生计需要,艺人们在民间演唱荆河戏,荆河戏开始在民间流传,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澧水一带荆河戏开始盛行,因其根植于当地语言、风俗、乐舞、俚歌之中,所以“初学秦腔,终带楚调”。

由此可见,楚调已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与艺人之中,免不了带出本地楚调来,这种楚调就是区别于吴腔梆子的早期荆河戏。明末清初李自成攻占澧州(1643年)随军带来了秦腔剧班,这些艺人流散各地,把他们带来的秦腔逐渐与楚调相结合,演变为荆河戏的“北路”,约顺、康年间,基本完成了这种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了荆河戏弹腔“南北路”。“南北路”解放初期为盛行期,与“楚剧”、“汉剧”、“湘剧”齐名,1954年湖南省文化厅对全省民间职业剧团定点安排,定名为《荆河戏》。它与其他皮黄剧种一样,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在音乐、表演、服装等方面,有着基本的共性。2005年荆河戏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有2个国家级、1个省级传承人。

梅兰芳:荆河剧比我们的《醉酒》要好听

作为荆楚一带的地方大戏,除了舞台语言用澧州官话别于其它剧种外,最大特色表现在音乐方面:一是呔腔呔调,独具特色。二是南北交融,韵味别致。三是唱腔特殊(“三小同腔”、“八块屏”、“黄八板”等)。四是打击乐(锣鼓点)极具特色(大土锣有别于其他剧种)。

1955年,梅兰芳先生率团在长沙演出,适逢荆河戏名旦瞿翠菊演出《百花亭》、名丑胡醉趣演出《白罗衫》,梅先生看完演出后走进后台,对瞿说:“荆河剧是个古老剧种,《百花亭》的唱腔比我们的《醉酒》要好听。”对胡深有感触地说:“你的100多句道白口齿清晰,在地方剧种中能有这样的丑角真不简单。”

长期以来,荆河戏以它特有的唱、做、念、打的表演艺术,在不到三十平方米的舞台上,艺术展现了历史的兴衰起落的趣事轶闻,用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荆河戏形式,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成为荆楚人民接受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成为湘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寄托。

护驾荆河戏:统筹规划 科学保护

湖南澧县荆河剧团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具有演出实体的专业荆河戏剧团。澧县荆河剧团是至今仍活跃在湘鄂边界地区戏剧舞台上的一支劲旅,成立于1954年,其前身是王家厂永乐戏班,溯其源则可上至宣统二年(1910)的“香”字科班•大舞台。2006年起,为保护、传承荆河戏的主要责任单位。

“十二五”保护规划期间将对荆河戏进一步完善传承和保护工作,深度挖掘传统唱本及音乐唱腔,争取人力、财力出版《荆河戏代表剧目及音乐》,建立荆河戏传习馆,新编荆河戏剧目在荆河地带展演等,特别是抓好传统剧目、新编剧目及荆河戏小品戏展演,进一步抓好小演员的练功及传承工作,保持“荆河戏”的活态传承。

【大公网湖南频道记者 伍均哲 整理】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