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山歌: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化山歌

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宋代以前为苗、瑶聚居地。至北宋开发梅山,汉族不断迁入,苗、瑶、汉多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梅山先民勤劳耕作。在劳动之余、喜庆节日、婚娶祭丧之时,梅山先民常以山歌抒发感情,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代表作——新化山歌。

【艺术风格】

古老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

新化山歌,其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享誉省内外。山歌以口头创作、传唱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其曲调、节奏、结构、句式都很自由,音调依新化方言按字行腔。长期以来,独特的方言俚语,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文艺。

新化山歌的艺术特点是音乐特色鲜明,无论高腔或平腔山歌,跳跃性强,起音都较高,歌声抬得山转水动,具有粗犷、激越、陡峭的抒情风格和大胆、利索、调皮的野性美特征。此外,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

【内容种类】

内容广泛、品种繁多、陶情为最

新化山歌内容广泛,品种繁多。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风俗歌、陶情歌、儿歌等。劳动歌有猎歌、樵歌、渔歌、田歌、挖山歌、采茶歌及各种劳动号子。

风俗歌如《资水滩歌》长达600多行,对资水滩多水险及沿岸山川地理、土产山货、风俗人情、船工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风俗歌如《闹洞房》、《打四门》、《劝赌歌》等,显得热闹、诙谐。有些风俗歌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如《养女莫上锡矿山》、《资江十八滩》等。时政歌有《骂歌》、《颂歌》等。

山歌中数量最多、最脍炙人口的是被称为“陶情歌”的情歌。这类歌,从男女相识、初恋、相思、定聘到结婚以及婚外情等都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反映了年轻男女对封建礼教的诅咒反抗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此外还有表现历史和民族的《峒事歌》、《宗师歌》以及生动活泼的《儿歌》。

【文学造诣】

诗歌手法、讲究韵律

新化山歌是民间文学中一支奇葩,其歌词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句式结构上,由一个上下句组成,巧妙地在它的第二句(下句),甚至第三句、第四句都不甩腔收尾,而是或压缩节奏或句尾不落在稳定的主音上,使它的段落结构自由到可由任何句数组成。有四句头、六句头、八句头和长段也有七字式、五字式和长短相间式。在歌词押韵上,与古诗词也略有差异,不注意平仄,它不仅在句式的头、尾都押有韵脚。在中间的字也押有韵脚。既有规律又自由放纵,又添加了俚俗的语气。

在歌词的故事情节表现上,幽默率真,描写细腻。每一首新化山歌都描述了一个通俗故事,且一波三折,委婉动人。表现出的文字语言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在语言的修辞上,多引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另外,还有较多的语气衬词,如呜啊、哇呜、喔火火、嗨嗨、哈哈、呵呵等语气衬词,有时衬词还使用模仿动物的声音。还有一些山歌,它对历史故事、戏曲故事、神话故事及神话和历史人物也借鉴很广,如:盘古开天地、南海观世音、孟姜女、梁山伯、祝英台等。

【文化传承]】

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新化山歌,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梅山地区的民俗和文化传统,是研究和了解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重要史料与“活化石”;它对研究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及民间音乐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2008年6月,新化山歌被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新化山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的瑰宝,它的无穷魅力正在绽放异彩。

华声在线记者 欧晓敬 整理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