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遗】衡阳湘剧:取昆曲之精华 成地方戏一枝独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衡阳湘剧

【项目简介】

衡阳湘剧为我省地方大戏剧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其演出风格以昆腔为主,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多声腔并重。衡阳湘剧具有独特的“昆曲艺术本土化、文戏与武戏并重的谭派表演艺术、多声腔共存的一戏三唱艺术”等雄厚的艺术价值。

源自昆曲 本土融合

昆曲在明万历年间,成为江、浙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大剧种,并因为贵为宫中大戏而成为剧坛霸主,数百年来,对其他许多剧种产生过深厚的影响。然而,大部分剧种在对昆曲艺术的传承过程中,都失去了昆曲应有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导致传承与发展的严重脱节而前功尽弃。

昆腔传入衡阳后,衡阳湘剧把昆曲艺术与本土区域文化相结合,使昆曲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又在发展中传承。仅从语音上说,衡州方言与吴音相去甚远,衡阳湘剧却把昆曲这个宫廷艺术传承到今天,堪称戏剧艺术史上一个奇迹。

衡阳市湘剧团成立于1951年3月,现有演职人员七十余名,其中正高一名,副高职称三名,中级职称二十五名,十九岁以下年轻演员三十三名。演出阵容强大,演艺精湛,作风严谨。1997年至2001年先后被省文化厅授予“湖南省好剧团”、“衡阳市文化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2006年6月衡阳湘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武戏并重的谭派表演艺术

昆曲的表演历来以文戏见长,是一门集歌唱、舞蹈、道白、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在衡阳湘剧的表演体系中,由于我国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谭保成及其祖父谭松月广采博纳,一方面继承昆曲优点,另一方面结合湘南民间、民族、语言及自身特点,形成了较其他剧种更粗犷、更阳刚、更细腻婉转和富有个性的武打戏表演风格,如《审假旨》、《芦花荡》、《置田庄》、《雁门关》、《醉打山门》等二十余个花脸戏剧目,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昆曲的表演艺术,也使衡阳湘剧形成了与其他剧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风格,同时也形成了令人折服的衡阳湘剧谭派表演艺术。

保成先生是我国戏曲艺术界不可多得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是湘剧谭派表演艺术的奠基人,他来自乡村,却在雅而又雅的昆曲表演艺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如此,谭派艺术又在昆曲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大量的武打戏、花脸戏,从而更加丰富了衡阳湘剧的内涵。

多声腔共存的表演特色

衡阳湘剧是个独具特色的剧种,我省地方大戏都是多声腔剧种,多声腔的进入虽有先后,但长期合流大多已浑然一体,唯独衡阳湘剧,虽同样地拥有昆、高、弹三种声腔,但三者之间,剧目既有重复,表演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正因为此,衡阳湘剧便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艺术现象:许多优秀的剧目,都能用三种声腔进行演唱,形成三种演唱版本,三种版本又各有特色。这样既保留了昆腔的骨干和灵魂作用,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腔和弹腔的音韵特质以及表演特色。例如《打破锅》一剧,它就有昆、高、弹三种声腔的演出版本。而写明末李自成入京,崇祯上吊故事的戏,它既有以“对刀步战”、“观图”、“上吊”的弹腔本《铁冠图》;又有以《别母》、《乱箭》、《刺虎》为主的《天意图》高腔和昆腔版本。二者表演风格迥然不同。二个演出版本,一样的精致,一样的为百姓喜闻乐见。象这种同一个剧目,用三种声腔进行演唱,这在其它剧中亦不多见,从而极大的扩展和延伸了衡阳湘剧。这种一戏三唱艺术现象在其它剧种中极为鲜见,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奠定了衡阳湘剧在我国戏剧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大公网湖南频道 整理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