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评选】王鹤高: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的名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醴陵釉下五彩

【人物介绍】

王鹤高,1976年进入湖南醴陵永胜瓷厂工作,1982年调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1987年调入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至今。

创建了湖南国瓷研究所 紧急抢救釉下五彩瓷

回想106年前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大洋彼岸万国博览会上赢得的荣誉,没有人会忘记醴陵的这张世界名片。瓷器自古是中国的名产,而又以青花瓷和釉下五彩瓷最为著名。每当提到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便不得不提到王鹤高。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濒临失传的时候,他排除万难创建了湖南国瓷研究所,为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利用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这一平台借助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快了人才培养,成绩裴然。目前,培养的釉下五彩工艺人才和装饰人才中,很多人已成为大中型陶瓷企业的领导骨干和技术中坚。据统计,培养的陶瓷工程人才中,如胡勇波,在釉下五彩瓷和有关陶瓷企业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湖南省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十杰;培养的美术人才中,如曹兴军、张一明等毕业生在全国、全省美术界和教育界颇有建树;培养的陶瓷工艺美术人才中,如黎建凯、王旭明等毕业生现成为湖南陶瓷界的省级陶瓷艺术大师。

其次,湖南国瓷研究所从2007年秋季开始,已在醴陵陶瓷企业开展了各类新员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等培训,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成为醴陵陶瓷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加油站”、“充电站”。现以承担陶瓷企业的产品科研开发工作,可以大力协助陶瓷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提供坚强的技术基础,并可以大力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制定陶瓷生产质量标准、陶瓷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标准等,而研究所未来定位为重要的陶瓷专业产学研基地,成为陶瓷企业产品科研开发的“聚宝盆”,成为陶瓷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中心和推广中心。目前,研究所占地面积扩展到近百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

重视科研队伍建设 引进“大师”培养人才

湖南国瓷研究所也非常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力量不断增强,现拥有员工238人,其中专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才33人,中级职称65人。从2007年4月起,特聘有邓文科、陈扬龙、李人中、丁华汉、孙新水等醴陵釉下五彩工艺第一代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艺术顾问,先后从陶瓷企业引进了朱占平、姜赞平、李华军、黎建凯、付德毛、易建虹、林益等一批第二、三代的省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骨干科研和创作研究人员,两年来又从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等院校选聘了十余名优秀毕业生。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科研力量得到大大提高,为传承和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原有的基本建设上,王鹤高各方筹措资金,在2007年7月份,共投入860万元,新建了一栋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功能集人才培训、生产实习、科研开发为一体化的釉下五彩烧制技艺科研大楼,并初步建成了“一线四室一厅一中心”综合性功能楼,即“一线”为一个釉下五彩瓷生产线;“四室”分别是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室、人才培养工作室、陶瓷物理化学实验室、釉下五彩装饰原材料实验室;“一厅”为陶瓷工艺美术作品陈列展厅;“一中心”为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发中心。2008年上半年投入600万元,新建了专家住宅楼;2008年下半年共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六个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室和釉下五彩瓷文化交流中心,建成了两个高档的多媒体教室,为科研人员及有关有志学习釉下五彩瓷烧制技工的青年创造了学习、生活的优越条件。

【大公网湖南频道记者袁媛 整理】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