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遗】益阳小郁竹艺:虚心有节 品格高雅

【项目介绍】
益阳小郁竹艺是一种采用直径5公分以下的小径刚(麻)竹为骨架、毛竹为部件加工成各种竹器具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所谓“郁”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产品结构方式而言——产品的立柱竹由横向竹围箍结构而成,在纵横交接处,需将横向竹子挖出大半,形成郁口,郁口再经火烤加温软化,迅速围郁而成;二是指竹材在火中烧烤将其纤维软化,再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弯曲变形,从而达到制作要求所需的形状。
小郁竹艺主要由选料、下料、烧油、烙花、着色、浸泡、调直、划墨、做围折、劈折篾、开郁口、挖铲郁口、郁制、削承挽、安承挽、销(或胶)椅面、安椅面、削压片(或包面片)、安压片(或包面片)、火郁、安横档、安靠背竹片、打撑子、安拱门、做、安花格、火郁竹丫枝、做、安竹丫枝造型、打木尖、包铜皮、精修、打磨、上漆等三十多道工序组成。
历史渊源 明初即成行业
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人口460万,面积12144平方公里,境内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所以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其蓄积量达15亿株,在全国排名第二,1995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楠竹之乡”。
益阳人民很早就利用本地丰富的竹子采用小郁工艺来制作各种用具,从益阳南县涂家台出土的新石器大溪文化遗址中的文物中可证明益阳小郁竹艺的历史已有六千余年,明初即成行业,清道光十二年开始出口英、法等国,近百年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展览会上获金、银奖八十余次。从1963年到1999年益阳小郁技师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先后有68人次去亚、非、拉、欧等十六国家传授小郁竹艺。益阳地方政府也在1993年至1999年利用其享誉海内外的竹文化,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国际竹文化节。
2005年,联合国亚太技术转让中心和中国科技部联合举办的“国际竹类加工研讨会”在益阳市成功召开,2008年市政府市文化局斥资数百万元在益阳市博物馆新馆建立“竹艺之美展示馆”,让小郁竹艺有了永久性的基本陈列展示之所。
2006年小郁竹艺项目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小郁竹艺项目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口传身授 机械不可替代
益阳小郁竹艺因为是竹乡人民利用本地竹子资源加工成各种用具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她具有如下特征:
一、逐步形成的特征:她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将小郁工艺创建完善的,而是通过许多代人长期探索、改进发展的结果。
二、独有性特征:因为她是利用本地的特产资源而形成的,所以其他地方不可能产生出这种工艺。
三、传承方式独特的特征:因竹子材料本身的特性,所以她的传承只能是口传身授,没有教科书,在某种程度上要靠学艺者的一种天赋和感悟,并且一般都是父教子传式的传承方式。
四、机械不可替代的特征:同样是由于竹子的自身特性,并且要保持竹子的原生态形状,她的核心工艺是机械不可取代的,只能用手工,凭经验去制作。
五、实用性和观赏性共存的特征:小郁竹器产品,首先是她的实用性,同时,由于竹子本身的美和产品的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美感。
六、兼具精神意义的特征:竹子,自古以来是人们追崇的精神目标,其“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品格高雅”等优秀品质在不断地促进人类形成高尚的人格,而小郁竹艺产品正是将竹子的原生态形状予以完整保留,处于人们的生活空间,时时处处影响着人们。
弥足珍贵 展示人类智慧
益阳小郁竹艺是益阳人民六千多年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的结晶,是经历了三百多代人的不断探索、积淀而形成的一整套手工工艺,不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这种小郁竹器产品,结构方正,美观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些优点被木制、铁制家俱及装修等行业广泛借鉴),经久耐用,一般使用寿命在30年以上,且竹子表面经人体酸、碱等的长期磨砺,越用越红,越用越光滑,从感观上十分诱人,所以人们广泛地利用竹子来制作各种器用具,几乎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竹郁制品除了有其实用价值外,她还能展示人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甚至改造自然的智慧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人类的创造潜能。另外,竹子还以其“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品格高雅”等优秀品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观念,历代文人墨客都十分重视竹子的社会文化价值,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的“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等诗句,更是道出了竹子独有的精神风骨,激励着屈原、贾谊等历代仁人志士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可以这样说,自然界中没有哪一种植物象竹子一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领域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人们把竹子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产生的影响叫做竹文化。源远流长的益阳竹文化已完全融入到湖湘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有文化,她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形成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文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社会文化价值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加彰显,更觉珍贵!
责任编辑:八寶钿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