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评选】曾应明:“德艺双馨”民间艺术家 五代湘绣情缘

跻身全国民间艺术家“德艺双馨”宝殿
在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日来临之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日有着密切关联的全国首次民间艺术家“德艺双馨”颁奖大会2006年6月8日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民间艺术家授奖。长沙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曾应明作为湖南唯一的获奖者,站在庄严的颁奖台上。
2004年3月中宣部和中国文联批准了中国民协启动全国“德艺双馨”民间艺术家评选工作。2005年年底全国各地进行推荐时,作为有“文艺湘军”之称的湖南只有一个名额,评谁合适?在众多优秀艺术家面前,决策者很难取舍。当时,曾应明是作为后备人选一同报往北京,但公布的结果却是曾应明入选。
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有些意外。曾应明为什么能跻身全国民间艺术家“德艺双馨”的宝殿?正如中国民协党组书记白庚胜所评价的:在产业上,他提出了“民间艺术必须走大众化的道路”的新观点;在市场开拓上,他创出了“装饰品与日用品并举”的新道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的问题上,他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在抢救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传承”的新理论。这个全新的关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理论,是全国众多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被曾应明在实践中系统地提炼了出来,湖南星沙湘绣城的创建,又为这个理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证。用白庚胜的话说:这是实践的总结。因此,这个理论不仅得到中国民协和中国文联的认可,还得到中宣部刘云山部长的肯定。2006年4月19日全国第七次民间文艺家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时,4月21日中国文联召集全国民间文艺者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刘云山部长在座谈会上阅看了曾应明送上的《湘绣城》宣传手册,看到“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繁荣”的标题时,非常赞许地对曾应明说“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势所在。”
曾应明成绩虽然得到社会极大的认可,但业界的争论远远没有结束。在产品结构上,“精品至上”论还极其盛行,认为日用品是湘绣的低级产品,会毁灭湘绣;他们认为湘绣服装,主体是服装而不是“湘绣”,而曾应明认为服装是湘绣的载体,是湘绣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用“精品”这个名词来抵低日用湘绣产品,那是逻辑错误,因为无论装饰品还是日用品都有“精品”与“一般”产品之分。另外在产品营销的市场份额上,曾应明认为“贵族”与“大家”是两个不同的消费群体,两个市场要兼顾,那种只强调“贵族”消费,而小视或不生产大众消费的湘绣品,是九十年代湘绣市场萎缩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曾应明荣获全国“德艺双馨”公示期内,也有人向中国民协提出质疑:曾应明从事的日用湘绣究竟是艺术品还是商品,曾应明是“德艺双馨”艺术家还是企业家?其实对这个问题在中国民协的审核时就有人提出,中国民协副主席刘魁立当即仗义执言:曾应明八十年代在中国民间文艺界就卓有成就,出版了八十多万字的民间文艺作品,1984年便由中国文联出版《湘绣传说故事集》,1991年又荣获全国优秀民间艺术作品著作二等奖。他的艺术家身份不容置疑,目前是他企业的成就,掩盖了其艺术成就,我们不能把企业与艺术对立起来。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观点起到的裁判的作用。冯主席认为:“在中国民间文艺界,从艺术家走向企业家的典型太少,我们应该重点扶植。”这些信息是我们从中国民协在后来的复议中获知的。
一门五代的湘绣情缘
平心而论,曾应明之所以成为湖南唯一进入全国民间艺术家“德艺双馨”的行列,不仅仅是他在湘绣行业中坚持的产业化、大众化方向,也因为他与从多的湘绣人一起,使湘绣并未像蜀绣、粤绣一样,因时代的发展而淡出世人的视线,而是在经历了2000多年发展后的今天,成为仅次于苏绣规模的绣种。但社会中更少有人知道,曾应明这样孜孜不倦守望湘绣的心路里程,是源于湘绣世家的渊源。
一门五代皆从事湘绣的家族,在湖南的湘绣史上并不多见。然而,曾应明一家却是这种特例之一。
在湘绣行业中,有谁不知道清末首创绣庄的湘绣大师胡莲仙?胡莲仙一幅湘绣传世珍品《荷鹤图》曾轰动一时。但又有谁知道这幅湘绣传世珍品《荷鹤图》与曾应明家族之间的关系呢?这幅湘绣传世珍品《荷鹤图》的绣稿,便出自曾应明的曾祖父曾寿山之手。
记者在进一步了解得知,曾应明一家从曾祖父起,一门五代皆有人从事湘绣技艺:曾祖父曾寿山,为胡莲仙提供过不少绣稿;祖父曾树生,曾以日用湘绣品为生,母亲焦菊珍,自画、自绣的湘绣精品《长寿鸟》留传于世,由星沙湘绣城青年工艺师李静复制的《长寿鸟》,于2005年获得“中国四大名绣展评”一等奖;妻子彭若君,其父彭贡华为湘绣界“四大质检大师”之一;而彭则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年仅18岁的她,以杰出的湘绣技艺,在全省近3万多名绣工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20个“农转非”的绣女之一;女儿曾理,八岁时参加中日少年儿童书画赛,其中获奖作品《墨蟹》由我省著名画家徐之麟题款“惟学敏求”后,再由其母彭若君绣成湘绣,选送到日本展出,荣获湖南“小天使”一等奖……
作为曾应明本人,18岁进入湘绣厂,中途虽有多次工作变换,最终还是回归湘绣。这位从湘绣世家走出来的汉子,虽然没有“大师”的专业职称,却有着超越“大师”的意境和洒脱, 1986年和1900曾应明两次推脱专业职称的名额,2005年开展第五次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有关主管部门三次将推荐申请表给曾应明,都被他宛然谢拒,总感到自己条件还不成熟。 但曾应明的内心对大师们是十分尊敬的。今年4月22日,曾应明到沙坪青竹湖南一家湘绣厂走访,巧遇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全国工艺大师刘爱云女士,曾应明首先打破行业内部的门户之见,主动与刘爱云就湘绣行业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从品种结构到市场前景,从传统艺术保护到新产品开发无所不谈,讨论的论题新颖,两人对话精辟,实属行业高水平的探讨,为此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拍下这组精彩的镜头,以《守望民间艺术》为题,在5月4日新闻社区栏目强力播出。曾应明这位没有“艺术大师”头衔的“艺术大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这也就难怪,曾应明与湘绣的渊源,使得他能够在湘绣发展陷入低潮之时,仍与众不同地奇招迭出,企业从开始时的四个人发展到如今三百多人,绣工的规模也从10来人增加到拥有50多个加工点,6000多名绣工。
湘绣申遗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湖南的湘绣行业,认识曾应明的人不少,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从企业到机关,有人说他“幸运”;从机关回企业,有人说他“发懵”,最后下海单干办湘绣厂,有人说他“钱瘾重”,说对说错,年年都有。曾应明不断地追求,也不断地舍弃。
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湘绣意外落选。此事有人表示慨叹,也有人认为是好事,更多的人是无所谓。也许是大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许是大家还不知道信息:拥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湘绣的地位,将被其他绣种取代,因为国务院公布的“四大”保护绣种,唯湘绣没有名份。这不仅是刺绣业界的悲哀,也是湖南湘绣的悲哀。
2006年1月5日,曾应明以长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名义写下《绝不能让“湘绣”这张国家级名片滑落》的报告,分送文化主管部门,次日清晨又带着100份刊有《湘绣为什么落选》的《长沙晚报》等媒体的报导直飞北京,除直接呈报中国民协、中国文联领导外,还分别呈送给全国非物质文化抢救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专家组主任冯骥才,副主任乌丙安等7位专家。曾应明的呼吁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1月8日下午,中宣部副部长、现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听取了中国民协党组书记白庚胜的汇报后,亲自会见曾应明,批示将曾应明的报告转呈文化部。
1月10日曾应明返回长沙,立即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牵头,在省群众艺术馆召集了有5家湘绣企业和省、市两级群众艺术馆领导参加的湘绣“申遗”座谈会。二十多年来,湘绣行业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大家打破彼此之间“政见不同”的壁垒,达成“要钱出钱,要资料出资料,要人才出人才,要作品出作品”的共识。1月15日由市文联党组书记曹伟、副主席刘忠宏召集省、市民间专家在东方俱乐部召开了湘绣“申遗”讨论会,并将会议讨论意见汇总交给省政协委员、长沙市文联主席何立伟。1月17日何立伟联合十多位省政协委员正式向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主席团提交了“关于补报湘绣申遗”的议案。1月22日省民协副主席曾应明提议,召开省民协主席团会议,由省民协副主席、邵阳地区省人大代表马铁鹰针对湘绣申遗落选向省人大第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忽视民间艺术,造成国家自然损失”的现象,提出了“关于立法加强民间艺术保护”的议案。2月28日又有以张玲为代表牵头的10名娄底地区省人大代表,向省人大提出了加强湘绣产业开发的议案,分布在全省各地的省民协主席团成员纷纷加入由长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湘绣申遗保卫战”,从北京到省、市、县三级民协的呼吁,引起了长沙市政协、市政府和市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副市长曹亚亲自担任“湘绣”申遗工作组组长,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三次接待湘绣申遗汇报。1月18日长沙成立“湘绣申遗”专家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百多个备录名额中都有没有湘绣名份的情况下,在全国只有17个补录项目中,湘绣最后成功胜出,像曾应明这样的湘绣行业人士功不可没。
曾应明说:我们这一代湘绣传人,是湘绣这个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不使这个链条断裂,是我们生活的责任。
筹划创办民间艺术培训学校
湘绣申遗尘埃落定,成功的喜悦情不自禁,有人告诉记者连的哥的姐都在议论,湘绣入选,事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在一片惊喜之中,记者有一种远虑,申遗成功后这股热情怎样持续,下一步路该怎样走?6月6日我们带着疑惑采访了即将奔赴北京的曾应明。看到桌上摆着一本《湖南软件学院和中国民间艺术学院》工作思路汇报材料,怎么回事?原来曾应明正在筹划创办一所非学历教育的民间艺术培训学校,其目的就是解决学历教育与民间艺术产业对劳动就业人才需求的“错位”。据曾应明介绍:湘绣城之所以在刺绣行业全线衰退,却逆风而起的一件秘密武器就是职业教育。湘绣城的支柱企业湖南龙腾工艺公司成立于1993年,1994年6月龙腾公司委托汉寿第一职业中学开设一个刺绣专科班,龙腾公司包专业理论教育,包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包生活费补贴,包学生毕业100%就业,1996年该批50名学生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公司十一个工作岗位,此举龙腾公司以后一直坚持到2003年每年要培训200-400名学员,十年期间全省有近三千人在湘绣城接受过培训。除了在长沙地区培训外,2004年和2005年又先后在有刺绣基础的湘西凤凰、宜章莽山,举办了两期苗绣和瑶绣培训班。
责任编辑:八寶钿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