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专家齐聚四川成都热议非遗保护经验

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29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使和国内外80余名非遗保护权威学者、专家齐聚一堂,热议非遗保护经验。

本届论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各位代表围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处处长塞西尔·杜维勒在论坛上表示,面对社会变革、生产及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要加强对世界活态遗产的保护。塞西尔·杜维勒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存活在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而是应活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

“无论是设备最好的档案馆、最齐全的数据库、最炫目的网络互动平台或是最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只有在它们能够证实能促进非遗传承时,方可称作保护。”塞西尔·杜维勒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华筠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的核心,是提炼出非遗文化中的“优质基因”。

“不同门类、项目的非遗有不同的媒质和保护方法,但其中的‘优质基因’应包含:形态构成要素、特定的实现方式及其文化内涵与渊源等因素。提炼‘优质基因’,有助于非遗科学化传承及对‘合理利用’与‘破坏性保护’的辨析与判定。”资华筠说。

部分与会专家提出,在对非遗项目进行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应坚守住“生产性保护”的底线:既传承传统“非遗”技艺核心和文化内涵,又在文化内部规律允许的情况下有所发展,不能“一窝蜂”地陷入盲目追逐产业化的浪潮。

整个论坛研讨持续到5月30日,在论坛结束后将形成并发表《成都倡议》。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