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洪:对于艺术来说创新是永远的命题

编者按:在非遗领域,当我们谈到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有些专家甚至只讲传承、反对创新,认为创新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那么在书法领域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提不提倡创新?如何理顺继承传统和创新艺术的关系?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书法”申遗项目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先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胜洪,字坌翁,湖北荆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国家文化部“群星奖”评委及全国刻字艺术作品展评委。

对于艺术来说创新是永远的命题

就艺术来说,我觉得创新是永远的命题,如果艺术不创新就没有发展的生命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王羲之。因为王羲之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人物,他的书法在当时并不被所有人认可。如果没有传承,他不可能成为书法巨人;如果他不出新,他也不可能成为书圣而至今为人称道。追溯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历朝历代书法都有创新,只有创新它才会出现代表性的人物,才会出现活的气象。比如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等,这都是后人对以前时代书法风格的一种总结。如果没有创新,哪会有这样的差别出现呢?所以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

无论创新多么重要,但是“传统”永远是我们的根。如果连王羲之都没写过,你就想超过王羲之,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昆曲,什么我都不学不会,自己瞎整一段就是昆曲,那显然是不对的。所以第一步,首先要生存再去发展,首先应保它的命,让世世代代传承到今天的优秀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这是艺术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前提。书法发展到当代,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住实质的危机,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来传承、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传承、保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当下,大家对创新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实践,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角度去探索,所以反过来说,探索创新才能够使书法艺术真正得到传承与保护。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书法院秉承的原则是:植根传统,学术至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如何理顺继承传统和创新艺术的关系

所有的继承其实都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前人那里吸收过来的,有形态的、技法的、风格的传承,这部分有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即便你变了跟它完全不一样的形态,那种深层的东西仍然是变不了的。我原来画了一些泼墨风格很浓的画,完全不用笔。画面我用的是欧式签名,戏说是美国人李克思画的。鉴赏家把画拿在手里仔细端详,说这美国佬好像是个中国通啊!为什么?因为画风还是中国味。这说明你无论怎么变,用那种抽象的、抒情的风格来表达,仍然离不开中国式的审美特征,包括虚实的关系,对墨的运用,对色彩的理解,这是丢不掉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有传统文化的和技术支撑的一块。

还有一部分是时代和个性因素。其实书法也好,包括音乐也好,艺术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时代不一样,思想生活必然有很多不一样。而每个人相比较都有许多不同:如年龄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修养不同,文化积淀不同,家族渊源不同,个人兴趣爱好不同等等,这许许多多的不一样都必然会在艺术作品中得到表现,这就是个性。书法写到极处,字就是自身写照,是一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物化、外化。所以书如其人,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没有矫揉造作的东西,是心手双畅通的必然结果。

比如讲弘一法师,那是当年风流倜傥的人物,戏剧、音乐、书法无所不善,突然就一变,变了以后他就创造了一种前无古人的书法状态,几乎看不到衔接。就好像是火柴一根一根摆起来的那样,看上去很安静,不像草书行书龙飞凤舞、那种情感的宣泄,而是非常的静,通过字能够进入他的内心:一个非常静谧安详平和的内心世界。他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的杂念,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他在临终的时候写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从这儿我们才能看到他心中的一丝丝涟漪。于是我觉得,书如其人,便有艺术创新,便是艺术创新。创造,并不是随意的随便的,是有艺术规律的。一定要用你的真心去体会和表现这个世界。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