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祭祖习俗”可申请世界级非遗

6月12日,由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共同主办的“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在深圳市博物馆举行,来自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非遗专家们就如何保护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在研讨会上肯定了深圳的非遗工作,他表示“深圳的非遗项目虽然不多,但是保存得很好”,“‘下沙祭祖习俗’完全可以申请世遗”。

在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圳的松岗七星醒狮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浪大船坑舞麒麟、下沙祭祖习俗四个项目位列其中。在座谈会上,乌丙安对“下沙祭祖习俗”赞赏有加。“下沙祭祖习俗”由南宋延续至今,历时800余年,代代相传,保存完好。祭祖以“敦亲睦族,弘扬祖德”为宗旨,每年分春秋两次进行,每次都有来自英、美等13个国家的黄氏宗亲参加,一次春祭就达到6万余人,祭祀活动极为正规,礼仪复杂、繁缛。乌丙安认为这个项目是深圳本土传统文化完整保留的典范,对这个项目的保护就是保护深圳活态的历史。

乌丙安表示,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进程中,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的转型、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依附在农耕文化上的大量民族民俗文化确实正在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下沙祭祖习俗”却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无论是祭祀的祠堂还是祖传下来的家训都可以追溯到七八百年前,这就是深圳留下来的文化记忆,“古老的祠堂与背后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深圳自己的特色”,乌丙安表示“下沙祭祖习俗”完全可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最佳实践项目。

记者了解到,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于2005年,经过几年的普查、挖掘,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240个,其中71个列入区级名录,39个列入市级名录,18个列入省级名录,6个列入国家级名录,先后两批共31人被命名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乌丙安在发言中表示,虽然深圳的非遗资源与国内一些文化大市相比并不算多,但是保护工作却是走在前列的。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王程太在座谈会上介绍,深圳自2010年在广东省率先启动了非遗项目督查机制,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督查组,深入全市各区31个项目保护单位,实地检查各项目的保护、传承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乌丙安表示,深圳的非遗工作不需要追求数量多,但是成功一个就应该踏踏实实保护好一个。

据了解,在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深圳同时以四个项目入选这在国内是极少有的。在座谈会上,乌丙安表示深圳申遗文本做得好功不可没,这些文本是国内一流的,堪称典范。针对每个项目,深圳非遗保护中心都会撰写一份包括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传承谱系、代表性传承人、重要特征、历史价值、濒危状况、保护内容、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在内的详细报告,乌丙安表示,这些内容翔实、阐述充分的报告也为深圳的申遗工作加分不少。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