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从铁壶中找回失落的传统

吴龙,熟悉他的人大多称呼他为“左中堂”。从一名资深刀剑收藏家再到亲手设计并打造自己的铁壶品牌,努力做到最好是他的人生信条。如今,作为中国原创铁壶品牌——铁壶斋的创始人,他带领着10多名专业设计师,30多名铁壶制作手艺人,100多名工人,正在以铁壶为载体不断找寻着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吴龙,熟悉他的人大多称呼他为“左中堂”。从一名资深刀剑收藏家再到亲手设计并打造自己的铁壶品牌,努力做到最好是他的人生信条。如今,作为中国原创铁壶品牌——铁壶斋的创始人,他带领着10多名专业设计师,30多名铁壶制作手艺人,100多名工人,正在以铁壶为载体不断找寻着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铁壶斋创始人吴龙

 

       造铁壶为的是复原传统工艺

 

       说起制作铁壶的初衷,吴龙表示,最早还要归结于自己的刀剑情结。作为业内资深刀剑收藏家的他,在钻研古代顶尖铸剑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古代刀剑上所采用的“铁翦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他告诉记者,“两千多年来,这种工艺一直被控制在宗教和皇室手里,民间无法接触,以至于几近绝迹。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要把它们重新复原。”

 

       于是,吴龙和他的团队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将铁翦金工艺从古代刀剑中重新提炼出来。不过,由于国内对于刀剑的管控非常严格,吴龙只能再去寻找其他的载体将这种工艺留住。他指出,“早在一千年以前,起源于中国的铁壶传到了日本,而在日本老铁壶上这种工艺得到了延续。况且与刀剑相比,铁壶在当下的实用性更强也更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最终,他决定以铁壶作为载体来实现复原传统工艺的愿望。

 

       “一件事情,只要我决定做了,那就一定会认认真真地把它做到最好”吴龙对记者说,刚开始打算制作铁壶时,国内市场对于铁壶的认识还只是一片空白,以至于花80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把日本知名堂号“龙文堂”的铁壶。“我们那时候买了一些日本老铁壶,还花了不少钱从日本回流了很多与铁壶有关的书籍资料。然后,我们从六七千把铁壶里面,挑出了两百个觉得不错的壶形,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与仿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凤鸣》铁壶(图片及图中铁壶由铁壶斋提供)

 

       兵器收藏经历帮他克服困难

 

       吴龙和他的铁壶斋,在铁壶开发上始终坚持在遵照传统形制基础上的原创设计,并且不断探索和继承那些即将被人遗忘的中国传统工艺。他告诉记者,之前曾经有许多老板想同他合作批量生产铁壶,但是却往往在成本控制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在他看来,最为上乘的铁壶一定是依托于传统形制,按照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精品。

 

       吴龙不仅亲自参与设计制作铁壶,还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进行研究,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其运用到铁壶的设计制作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其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突破铁翦金工艺的过程。吴龙说:“铁翦金工艺之前我们一直突破不了,全是用手拿着刀片一点点地去划,一个月出不了一件作品,当时整个团队可以说都卡在了这个环节上。”

 

       但是,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感觉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长期的兵器收藏经历给吴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当时,有人给他发了一个彩信,说是有一件形似爪子一样的兵器,问他收不收。他一看,感觉应该不是兵器,而是某种工具。继而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件工具原来就是古时候铁翦金的工具。于是,他和他的团队便以此为突破口,借助这件工具,终于解决了一直难以攻克的工艺难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龙在保养铁壶

 

       借铁壶回归古人慢生活方式

 

       总结自己多年与铁壶为伴的感悟,吴龙表示,人生就像一场修行,有人会选择在笔墨中修行,有人会选择在琴瑟间修行,而铁壶之于他来说,也是一种人生的修行。“其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你看上一把喜欢的铁壶,能够把它制作出来,并且可以做出令你满意的效果,之后你还可以一直使用它,每天看着它在你的养护下发生变化。”

 

       此外,吴龙还表示,使用铁壶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因为铁壶不像其他壶那么容易打理,所以想要用好一把壶是非常难的。现在的中国人已经长期习惯于一种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而通过使用铁壶则可以让我们重新回归到古人那种慢生活的状态。所以,这也是一个自我身心修养的过程,也能把人的性格变得更为平和一些。”

责任编辑:小白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