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夕云 雅玩之道

王夕云,上海市人,1955年生,职业教师,高级职称。2009年协助拍摄《玉魂》电视剧,2013年由上海市政府出资,完成《玉道艺衡》古代玉器专著。现为中国文物网文博论坛玉器版版主,网名“夕云玉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执莲童子 宋代   执莲童子也叫香孩儿,宋代独创,造型非常生动可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香薰 清代   15.2×8.9cm   皇室用品,炉外琢三组饕餮纹饰,盖、座为紫檀木相配,盖钮为红珊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壶 汉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足盘 清代   8.2×15.5×11.2cm   清代皇室供器,纹饰错金,嵌红玛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象耳炉 宋代   6.6×10.6cm   炉形丰满圆润,炉耳活环为象首,寓意吉象。

 

  王夕云结缘古玉与夫人有关,30年前,为了准备生日礼物,他在上海的茶馆里,淘到第一块古玉。玉的美丽让王夕云动了心,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漫漫收藏古玉之路。

 

  古玉承载记忆

 

  王夕云说,收藏是一种文化,中国的玉文化,琢下了东方华夏民族的生命历程、喜怒哀乐和人文思想的年轮。

 

  文化记忆最初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像良渚、河姆渡的陶器、石器、玉器,其“原型”是集体审美意识,它的文化DNA成为后人记忆的基础。

 

  纵观古玉,多以人性、自然、力量、情爱等为主题,夸张变形的图案、独特的视觉形象,充满激情活力。像周朝和汉代的纹饰,凝重的重环纹、顽皮的勾云纹、飘逸的蟠虺纹、多姿的螭龙纹……使人精神亢奋,把天上与人间联系在一起,把自然与精神,通过图案线条欢快地、如痴如醉演绎出来。

 

  文物佐证历史

 

  料正、工精、沁美、有情、有趣是王夕云收藏古玉的宗旨,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

 

  2013年,由上海市政府出资,王夕云完成了《玉道艺衡》古代玉器专著,展示了他和学生们的古玉藏品,涵盖自新石器时代,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图片450幅。

 

  王夕云认为,历史文化可以口述相传,可以文字记载,可以实物佐证,收藏就是通过实物来佐证历史。文明的坐标是由文物来标识的,文物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水平标注了文明坐标的高度。

 

  玉是中国名片

 

  中国的玉文化,有着800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的艺术品之一。玉是原始图腾、顶礼膜拜的信仰之物,是历朝历代皇家青睐之器,是流行于文人墨客中最有趣味的雅玩。玉器是中国弥足珍贵的文化名片。

 

  王夕云痴迷古玉,他觉得古玉中蕴含着十分美妙而奇特的境界。中国古人信奉《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代玉器纹饰线条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线条表达出来,这体现了一种宁静而致远的文化基因,传达着古人理想和信念。

 

     藏家简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夕云,上海市人,1955年生,职业教师,高级职称。2009年协助拍摄《玉魂》电视剧,2013年由上海市政府出资,完成《玉道艺衡》古代玉器专著。现为中国文物网文博论坛玉器版版主,网名“夕云玉魁”。作为一位资深的古玉收藏家,王夕云在收藏古玉的过程中,以古玉为媒介不断探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并借由古玉来领会和体悟古人的思想与情感。像他这样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收藏之道也是非常值得赞许和借鉴的。

责任编辑:小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