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藏家 淘宝路上乐与苦

      元明瓷器,特别是元代器物,因年代久远、经历战乱等原因,如今已很少见到。而平武县收藏家协会闵会长,自述历时近半世纪收藏若干元明瓷器。虽未经过权威鉴定,但这些精美的瓷器,已然是老人最钟爱的宝贝。

      “这些美轮美奂的瓷器,不仅集中国精妙绝伦的瓷器烧制艺术于一身,还集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于一身。”25日,记者走进闵会长家中,听他讲述了关于收藏的苦与乐。

      自鉴藏品:包括多件元明瓷器

      25日下午,记者在闵会长家中观赏了他很少示人的元明瓷器中的几件代表:青花携琴会友大盘庄重大方,描绘了友人相聚的场景;青花龙纹高足碗小巧玲珑,外壁龙纹为三爪,内墙则为四爪;扁菊鹿头罐,造型奇特别致……他说这些瓷器有的是元末明初的,有的是明洪武年间的,还有明永乐年间的。

      “因为时代久远、历经战乱等原因,元代瓷器流传下来较少,存世的可算弥足珍贵。”闵会长介绍,元青花瓷胎体厚重,造型厚实饱满,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就那件青花大盘来说,既有元代青花的气质,又有元代敦厚的体形,还有洪武绘画的特点”,闵会长介绍,这件器物因体积大,适用于北方马背民族,用以盛装肉食等,“从它身上,体现出了民族融合。”

      闵会长介绍,他祖上于200多年前由外省迁入四川,并传下不少古董。受祖辈影响,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收藏,经历辛苦收藏到不少元明瓷器,“虽然没经过权威鉴定,但我从专业角度判定它们是真品。这些元明瓷器,不仅集我国精妙绝伦的瓷器烧制艺术于一身,还集传统历史与文化于一身,收藏它们就是在收藏历史和文化。”

      收藏苦乐:乐趣远胜病痛困扰

      “这些元明瓷器,部分是家传文物,部分是经友人牵线从外省购买回来。”几十年来,闵会长的藏品年代跨越了宋、元、明、清,这离不开老伴多年来的无私支持:为了“淘宝”,老伴陪他走了很多地方;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时候,老伴拿出了自己的所有工资。“几年前一次购买瓷器后,她的工资卡里只剩下2角8分钱,让人有些哭笑不得。”还有一次,两人一起去高山农家“寻宝”,那天太阳毒辣,老伴爬上山时,几乎累得瘫倒在地,“这些年来,我们就是这样相扶相伴走过来的,感谢她对我收藏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收藏,闵会长也付出了很多:几十年来,他经常从晚上11点过学习到凌晨3点过,购买、订阅的多种专业书籍和杂志好多都被翻烂了。“印象最深的是10年前,一次老闵因为心脏病发作,只能躺在沙发上吃药休息。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老伴感慨地说,那股学习的韧劲,着实让人感动,“也成为儿子和孙子学习的榜样”。而闵会长却觉得,在淘宝中得到的快乐远胜于病痛带来的困扰。

      满腔热爱:一心传承不愿变卖

      几十年来,虽然为收藏花了不少钱,但闵会长并不想卖掉这些藏品。

      “就我个人的认知,搞收藏的大体为分三类人”,闵会长介绍:第一类是传承有序的人,这类人看重于历史和文化价值,把经济基础价值看得较轻,是真正的收藏家;第二类人侧重于艺术投资,收藏为了经济保值或升值,是一种经营性收藏;第三类人是今天买进、明天卖出,主要是为了追求利益,可叫做投机收藏,“虽然不敢说我是收藏家,但我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是真正热爱收藏的人。”

      由于多年潜心钻研,闵会长已成为平武县有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鉴定者,并从2006年起担任平武县收藏家协会会长。这些年来,收藏家协会举办了多次藏品展览,也举办了多期专题讲座,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收藏。

      “收藏是一门文化和艺术,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闵会长表示:他不愿为追求经济利益变卖藏品,“我要把这些有价值的器物传给下一代,让它们代代传承。”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