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荆山玉)解说——论金玉、和氏璧、荆山玉的关系

 荆山有玉,从战国初期到中华民国均有史料记载,最具权威性的是《山海经》中“荆山之首景山多金玉”的记载和《诸子百家卷:韩非子》中“卞和得玉于楚山之中”的记述,国内地理学史诗级著作《水经注》更是全方位分析了这一说法。还有专家、学者、文豪、民间传说及诸多其他史书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如佛经记载:“夫荆山之玉,衣里明珠,胸中之真彩,矿里之精金。”和三国诗人曹植诗中“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的描绘。

  通过我们和地质专家多次勘察,并辅以现代地质科考技术,我们发现凤凰山一带有很好的宝石粒岩及优质玛瑙。为什么说它与和氏璧有关,其理由如下:(1)离卞和故乡很近,古代从沮河到南河有一条官道,途经望佛山和凤凰山下的小溪,溪边的山体陡峭,洪水将山上的宝石冲入小溪,可能性很大;(2)和氏璧就是带皮的特殊石头,可以说当时的玉匠和爱玉之人都不认识,所以没有人说它是玉;(3)为什么卞和认为它是一块宝石,因这种玉沾水后才显得透润,有阳光才可以照射出各种色彩,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它看起来就是一块石头;(4)这种石头最主要的特点是粘在宝石周边的石衣均为金黄色和红色,象征着皇家贵族,但它不打磨就像黄泥,打磨后才能显出它的光鲜亮丽。最主要的是这种宝石是多晶体组合而成的,经阳光照射后会因折射角度而物理性变换色彩,与史书上记载的相符。文王将这块石头打磨后才得知它是美玉,并赐名为和氏璧,为献玉者卞和封功。

 

  为什么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玉并制作为传国玉玺?因为:(1)和氏璧的色彩玉质无它可比;(2)连接宝石的玉衣含有珍贵的金属;(3)其象征着政治权力和民族凝聚力。当时的诸侯割地称王,秦王统一天下的心情迫切,需要一种神秘有力的文化来凝聚民族,统一国家。这块玉让他有了灵感,大自然能把一块宝石破碎,又将这块宝石聚拢,组成五颜六色的颗粒状宝玉。这让他想到了分裂的民族需要一种文化,能将所有民族凝聚在一起,为他所管,实现他统一国家的梦想。秦王想到了大自然能粒石聚宝,大民族也可育人强国的硬道理,所以他制成了传国玉玺,传承“得玉玺者得天下”的文化。

 

  我们不更多地去论说和氏璧是什么,在哪里,也不妄加定论和氏璧与金玉的关系。但根据多位历史名人和地理学家的记载,金玉的位置在沮水发源地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只去探索金玉的奥秘,至于它是不是和氏璧,这需要后人去评说。

 

  现实背景

 

  为什么后来没有人再发现这种宝石?原因如下:一是地壳运动使出现这种宝玉的地方被泥土石块所掩埋,小溪河流也改变了它的流向,以至覆盖到如今。因数年前的一次泥石流冲刷,它才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二是玉文化是根据不同时代的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品的高低来划分阶段的,正所谓“盛世出玉”,有可能在战争和贫困时代无人问玉;三是可能部分人把玉石定义的太狭隘,被人们发现并且认可的美石就称为玉,而那些藏在地下没有被人们发现的美石矿物质,大部分却不被认可。我们想这是个误区,还有很多比现有的美石更好的品种,难道新发现的美石就不是玉吗?

 

  在新发现的玉石地带,流传着很多的神话传说:如凤凰山、落凤石、凤瀑峡、得玉泉、得玉岩、玉龙沟等,都与卞和得玉的传说如出一辙。上述传说的起源地都在现在出玉的地方十公里内。

 

  几十年来,我们认真研究了历史资料,收集民间传说并整理有关线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专家多次对荆山山脉及周边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勘探,样品采集、制作,检测分析等,先后在荆山周边发现了七种玉。其中红黄相间条纹状玉赛过战国红,纯红色的赛过南红,白色、黑色的如同和田玉,蓝色、绿色的可与翡翠媲美。尤其是红黄多彩条纹状和粒状的宝石粒岩最为神奇美丽,无它可比,通过目测、检测、雕作,我们发现这种红黄多彩的宝石粒岩其硬度、润度、色彩与文史资料记载综合分析相吻合,它的主要成分有硅、铝、金、钠、镁、铁、钛等,《山海经》中称为“金玉”,我们称之为“金镶玉”(也称为玉皇袍)。

 

  根据从古至今的史料记载和传说,金玉(荆山玉)就是超硬度的顶级宝石,它既有玉髓、玛瑙的化学成分,又含红绿宝石的化学元素,而且它兼具钻石的硬度、玉髓的密度和软玉的润度,其主要特点有:

 

  (1)深厚的文化底蕴;

 

  (2)多种美丽的色彩;

 

  (3)含有珍贵金属及微量元素;

 

  (4)超强的硬度。

 

  金玉(荆山玉)是一个困扰了世人几千年的谜题,想要去破解它,还需要学术界继续研究讨论,但不管怎么来论证,这种玉石就是大自然形成的顶级宝石,是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和皇家贵族气派的纯天然金镶玉。(湖北保康县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 章茨伍)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