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把书法刻到陶瓷上
林凤生近日我走访了坐落在沪上的“福仁陶瓷艺术馆”。馆主丁福仁先生是我大学毕业后在江西军垦农场劳动时的学友。他一见我就笑着说:“老林,我总有一个梦想,想为弘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说着便让人取来了他的新著《墨宝瓷林》送给我。我们一边翻阅,一边聊了起来。
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书写艺术,千百年来可谓流派纷呈,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由于难以克服气温寒暑的变化和水火虫蠹的侵蚀,大部分珍贵的作品已经散失,难寻其踪迹。有识之士想出了一种勒石刻字的办法,把字刻在石碑上,以期达到千年不蚀,万古留存的目的。但这种办法先要把字凿刻在石头上,如要作为书法范本,还要经过拓印等工序。故除了少许书法精品(如龙门十二品等),相当数量的作品气韵具失,与原作大相径庭。景德镇技师邱细乐先生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发明了一种在白色的瓷板上按历代书法精品的原迹大小用钩摹书迹,高温烧制等工艺,制成了既具有书法欣赏价值又便于永久保持的书法瓷板。我在老丁的陶艺馆里见到了其中的两块:长150厘米,宽40厘米,厚半厘米,被镶入杂木的镜框里,看起来十分精致。我弯了腰细细端详,见白色的瓷板上先涂了一层类似古代纸绢的颜色为底,人工钩摹的字迹做到了形神兼备,十分传神。更让我惊讶的是技师还把原件里印鉴、玺印,甚至水迹残痕,破边蛀洞都一一复制出来,做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老丁告诉我这样长度的瓷板单就烧制一项,工艺就十分复杂,弄不好就要断裂,功亏一篑。
1994年邱细乐在一块6尺中堂瓷板上仿制了郑板桥的书法《满江红·乐种园夫子》,荣获景德镇第4届国际陶瓷精品大奖比赛大奖,从此崭露头角。邱先生的成绩引起了丁福仁的关注,先后担任过赣州地区行政副专员和江西省驻沪办事处主任的他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来把这项工程做大、做强,得到发挥。两人商议后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构想:要把上下两千年来的历代书法精品真迹,无论现在收藏在国内的博物馆,还是民间,甚至已经流落到海外的珍品悉数纳入,拟采用这种工艺全部临摹仿制做成瓷板,并取名为“翰墨瓷林”。由于老丁的参与,他们的计划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著名书法鉴定家杨仁凯先生亲自为“翰墨瓷林”审定了入选的书法作品目录。经过两位十多年含辛茹苦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8年底完成了从西晋到清末历代书法名家的珍品的仿真工程,计收录了84位书法大家的165幅书法珍品,制成了长150厘米,宽40厘米,厚半厘米的瓷板共260块,真是工程浩大!其中碰到的困难和经历的甘苦不是我辈一介书生可以想象的。福仁兄为了弥补资金上的缺口,把自己居住的住房抵押给银行来获取贷款,难怪业内称他为艺术“痴人”。
“翰墨瓷林”系列瓷板完成后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好评。荣获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证书,央视也作了专题报道。去年,这些瓷板的全部照片图录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使老丁和邱细乐多年的梦想得到了实现。不过老丁告诉我,虽然他们的“翰墨瓷林”已经完成,但是距离他们想把书法艺术发扬光大,永久保持,圆“西(西安)有碑林,东(上海)有瓷林”的梦想,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但自己也已经年近70,有点力不从心。这些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的艺术珍品如何保存、护养、展示等诸多问题也有待于各界人士的支持才好呢!
责任编辑:jane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