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陶安陶濒临失传

色如翡翠、陶身薄如纸。捧着一个清代稀绿釉的安陶小碗,邹育亮叹息:“这种陶,可能再也生产不出来了!”

8日举行的重庆第二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重庆荣昌县展出上百件宋代至今的珍贵安陶,因工艺失传,不少展品已难再复制。荣昌县收藏家协会会长邹育亮的惋惜之声,依稀诉说着安陶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没落。

安陶也称荣昌陶,以“薄如纸、声如罄、亮如镜”闻名业界,它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但放眼当下陶瓷市场,安陶的市场影响力远不如后三者。

邹育亮向中新社记者讲述起安陶曾经的辉煌:安陶100年前就出口东南亚;上世纪70年代,安陶一度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政要,其产品大量出口欧美十余国家,被荣昌人称作“最能赚外汇的陶瓷”。

上世纪90年,安陶国营大厂因多种因素悄然没落,最终破产。从此,安富街道上的安陶生产陷入一盘散沙。私营作坊式业主缺乏远见,盲目迎合市场逐利,抛却繁冗的传统制作工序降低成本,不肯投入资金创新使产品单调……种种原因,使安陶走上倒退路,一度沦落到只生产大水缸、酒瓶子、泡菜坛子。

安富街道统计显示,1990年的安陶产量为940万件,到1999年仅剩95万件,产量萎缩九成。

邹育亮说,安陶传统技艺濒临失传,人才是主因。最传统的工序、最地道的配方都掌握在老辈艺人手中,随着安陶文化没落,年轻人不再热衷制陶,部分传统技艺失传于民间。他指着一件安陶说:“比如这件亮如明镜的朱砂釉瓶,釉色配方已失传,几乎无人再能配出这种颜色的釉。”

为保留传承厚重的安陶文化,荣昌投资上千万元人民币,建起国家3A级景区“安陶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万件自汉代以来的安陶文物和精品。在官方推动下,安陶制作技艺2010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领安陶产业崛起,拯救安陶,成为当下荣昌县的一大重任。

“希望不会再有新的失传安陶躺进博物馆,成为绝唱。”邹育亮如是期待。

责任编辑:ja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