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玉昆仑历史由来已久
“攻玉”一词有两解:一是指加工琢磨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二是指在山体中,开采原生玉矿。本文意为后者。
从史籍得知,去昆仑山里采玉,至迟从战国就开始了。先秦思想家有文曰:“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二十字尸子下》)。又如“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史记·大宛传》)。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曾派随从沿玉龙喀什河往上游走,直到昆仑山深处的源头,在那里发现了许多玉石,就采了一些回来。这两段史料中的“取玉”和“采来”之意,都应是指在河床里拣寻玉石或在古河床的砾石层中挖掘玉石,非“攻玉”也。
窃以为有文字可佐证的“攻玉”昆仑,始于明代。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葡萄牙籍的英国耶稣会传教士鄂本笃曾随商队到过新疆西南部的叶尔羌一带。那时叶尔羌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莎车县、叶城县及和田县的一部分。鄂本笃在那里耳闻目睹了当地采玉石的情况。其在日记中写道:“玉有两种,第一种最良,产和阗河中,距国都不远,泅水者入河捞之,与捞珠相同……第二种品质不佳,自山中开出,大块则劈成片。以后才磨小,俾易车载。”“石山远距城市,地处僻乡,石璞坚硬,故采玉事业,不易为也。”当时去山里开采玉石的人,都是带足一年干粮,结队而往,十分艰难。
清代是“攻玉”昆仑的兴盛期,其中以阿拉玛斯和密尔岱两个玉矿最出名。和田县的阿拉玛斯矿多白玉,清道光年后停产,后矿洞位置湮失。1904年当地有个叫托达奎的猎人,追寻受伤的黄羊,在倒毙于深山绝壁的猎物边,意外捡到两块羊脂白玉,遂报告官府,得到了一杆猎枪的嘉奖,阿拉玛斯矿从此被重新开采。叶城县的密尔岱矿以露天开采为主,并以块度大、玉质纯著称。嘉庆四年采到三块大玉石,“首者青,重万斤。次者葱白,重八千斤。小者白,重三千斤。”清宫许多大型玉雕山子的材料出于此矿,最盛时该矿采玉工人达三千之众。现在这两个老矿洞里,还能见到一些清代采玉人的汉字题壁。现每年夏季,总有一些当地百姓会到清代废弃的矿渣堆里去翻寻,运气好的,还能挑到几块品质尚可的玉石。
“攻玉”昆仑极其艰苦。清代官府挑选民夫上山采玉,“以徭役代赋税”。把当地无土地或交不起赋税的农户召集起来,立下字据,生死听天由命。采玉人自备铁锤、镐头和驴等采挖、运输工具,五月进山,在九月大雪封山前下山。期间几乎与世隔绝。山下十天送一次给养,清府在山间有卡伦(哨卡),派兵驻防,看管采玉。由于玉石矿形成时的复杂地质条件,致使矿体不大,一般只有几米宽。呈脉状、层状和囊状等。玉与石相间杂,出一吨玉至少要挖掘清理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矿石。应征采玉人驴驮、肩扛玉石,要走几天崎岖险路才能出山,若完不成规定的玉石数量,翌年还得再次入山。
在和田县南部海拔3200多米的昆仑峡谷里,沿着一条河的两岸有个“流水村”,据考,汉人原称其为“玉石村”,当地维尔族人代代传讲,谐音变成了“流水村”(或“柳什村”)了。该村是历史上阿拉玛斯等玉矿的唯一出入口,当年清府在此设关口,建了一个检查站,当地人俗称“流水衙门”。十多年前,地方政府按旧图,在原址重修了一个“流水衙门”,二层建筑,方方正正似古堡,四角有塔楼,外墙用水泥、河卵石垒砌,颇有伊斯兰风格。现已修了公路,机动车可抵达,成为和田县“玉石之旅”的一个重要景点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