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张艳)11月8日,《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作为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分会场,佛韵造像展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经典佛造像,是铸造者虔敬信仰之心与精湛技艺的完美结合,对佛的尊崇被具象化之后,这种由内而外的美,又由外而内地使观者心智得以升华。本次活动以1400平方米的展厅为场所,历时20天,以造像展示为表现形式,陈列的佛造像纵跨几个世纪,由唐至清,涉及汉、藏、尼泊尔、印度等多种风格,尽显佛造像之发展变迁。同时,辅以音像手段,介绍造像的制造、生产工艺,使观者对于此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更深切的认识。该次展览所陈列展品为造像美学典范,在参展人次、学术水平、市场引领、提升地区文化品牌方面均应能成为同类活动中的佼佼者。
为保证所呈现造像的品质,承办方及协办方于展览正式开幕前,在2013年9月25日召集国内外美学及佛教艺术领域的相关专家20余人对征集到的106件展品进行论证,填写藏品评审表,优中选优,确定了99件参展造像的清单。
该次展览以年代为纵线,体现佛造像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循着历史的轨迹,对我国各时代佛造像艺术发展状况和风格特点分别进行展示,各时期又陈列出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展示佛造像在各个地区具体表现形式的异同,或清隽飘逸,或典雅端庄,或朴实自然,或雕饰华丽,以期给广大爱好者一个完整的佛像艺术发展脉络和清晰的时代与地域风格轮廓。
展览亮点
古今中外的优秀雕塑艺术都不是单纯的欣赏品,而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风俗习惯有密切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佛造像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族、科技、对外关系等诸多领域,蕴藏在多种文字的历史文化典籍之中,承载了历史的源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此次首博展分会场活动,通过对佛造像精品的呈现,展示佛造像的美学及工艺发展轨迹,探索佛造像的美学意义,同时为切合“2013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的主题“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典藏促进世界交流”,故将主题定为“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
佛造像作为特殊的艺术形式,烙下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痕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神韵,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和恢宏理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古老的造像工艺在今日得到传承?如何让造像中经历史浸染沉淀的美为今世之人所发现、了解?作为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分会场,本展览正是通过对佛造像美学典范的呈现,一方面秉承民族艺术的传承,完美再现佛造像艺术的精髓,另一方面则要正本清源,推动佛造像收藏的精品化、高端化,同时通过系列的推广和讲座,实现活动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呈现艺术魅力,推广美学教育,加强学术交流, 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
年代跨度大
本次活动所呈现的造像,年代跨度大,从6、7世纪到18、9世纪,纵跨上千年历史,每一尊造像都饱经历史风霜,体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
风格多样化
从时代上看,从早至晚各不相同,隋唐丰满端庄,明清富丽华贵;从地域上看,南北东西亦各异奇趣南方造像温和清丽,北方造像粗犷淳朴,西部造像流露异域风情,东南造像尽显华夏神韵。
形式丰富
有石雕、木雕、金铜铸造,也有干漆夹纻,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丰富多彩,也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塑技术和制作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题材繁多
神衹众多,有佛、菩萨,也有财神、护法,派别上即有藏传、汉传之别,也有显密之分。
在活动进行期间,主办方邀请了海内外专家进行高端论坛、讲座,纽约喜马拉雅艺术中心负责人Jeff Watt,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金申,亚洲艺术网负责人Ian Alsop,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等人做了专题演讲,专家们提出独到的见解及学术造诣让入会者受益匪浅。该次讲座实现了学术交流、传播美学理念,实现美学教育的作用。
为便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此次展览的所有精品造像都将拍下珍贵的图片资料,并辅以专家的精心介绍,装帧出版。图书与展览同名为“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出版物即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文化传播的极佳载体。
展品赏析

莲花生及其明妃
喀尔喀蒙古,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早期,高41 厘米、22 厘米、22 厘米,红铜鎏金莲花生大师也被称为“古如上师”,也即“宝上师”。这尊佛像中,上师以跏趺坐端坐于圆形莲座,身着精美僧袍、斗篷,背部、靴部折痕清晰,饰有金耳环和臂环。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托嘎巴拉碗置于腿上,碗内盛长寿瓶。一根描绘过的华丽骷髅杖立于佛像左肩。脸部和手部鎏金,发涂蓝色,嘴和眼经过绘制,看上去栩栩如生。头戴萨霍尔莲花帽,两边帽翼突起,帽子正中有太阳和新月图案,帽顶是半截金刚杵及一根鹰羽造型。帽上有红、黑、白、绿四色。传说莲花生大师是印度西北乌仗那人士,由藏王赤松德赞请至藏地,一路上降妖除魔,使他们皈依佛法。约790 年,在藏王帮助下,莲花生大师建起了桑耶寺。他的无边圣力和对密宗经典的传教,使他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极大影响。
佛像左右两侧各有两尊女性造像,是藏王妃益西措杰和印度公主曼达拉娃。莲花生大师有很多明妃,这两个最为重要。两明妃都以半跏趺姿势坐于圆形莲座。益西措杰左手供奉宝瓶,曼达拉娃右手供奉嘎巴拉碗。两个明妃丰腴动人的身体分别向左、向右倾斜,与扎那巴扎尔所塑度母像不同。他们缠腰布,着披肩,松软地垂于大腿,绕过后背和基座,饰以繁复的珠宝—皇冠、耳环、项链、臂环、足链、腰带,足部、手部、脸部鎏金,眼睛、嘴唇着色。蓝色的头发一半绾成发髻,顶部用珠宝装饰,另一半自然披散于后背和肩部。跟莲花生大师的造像一样,这两尊塑像也用奉献板密封,板上鎏金金刚杵呈十字交叉,这是扎那巴扎尔风格塑像的典型特征。另有一尊与该佛像同尺寸的莲花生大师佛像,没有明妃,存于额尔德尼昭寺。还有一尊明妃像,曾经是北京翰海2007 年春拍拍品。像这样一组完整的大尺寸的独立塑像极为罕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