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中国最后的大玩家

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大玩家”的王世襄先生,其藏品时时在圈内掀起波澜,今秋在北京,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主办了一场“锦灰自珍-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收藏展”。

十年前,嘉德拍卖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王世襄藏品集中亮相,轰动一时,别说这些藏品一一拍出高价,就连拍卖图录都成了抢手货,如今在旧书网上高价出售。

人们为何追捧这位大玩家?道理有很多,但我发现,王世襄先生对藏品的态度,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藏家细细品味的。

王世襄先生虽然出身于名门世家,也养成了玩物的终身爱好,但他并非时代贵族,经济也远没有富裕到可以随心所欲砸钱的地步。他曾说过,鄙藏不值钱,十元以上是朱家溍玩的,十元以下是我玩的。

回过头再看王世襄先生一生的收藏,当时市面上最流行、最昂贵的书画、碑帖、瓷器,基本上与他无缘,他收藏的,多是当年的偏门,如家具、铜炉、文房等,更有属于民俗小玩意的鸽哨、葫芦。他玩的范围更广,养鸽、玩蟋蟀、大鹰、獾狗、摔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家具等,无所不精。他为了收藏,往往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但乐在其中。他结合自己的文物管理工作,写就了多部专著,每每成为人文经典。

老先生的玩,渗透到了血液中。为了钻研漆器、家具,没有多少钱的王世襄无法到高端的地方欣赏、学习,只能到旧货铺找东西,满北京城,包括郊区,甚至河北附近都有王世襄骑自行车觅东西的踪迹。

“文革”下放劳动期间,兴趣广泛的王世襄和打鱼人交上了朋友,认真学习捕鱼技艺;七十年代以后,王世襄居住的四合院房子已是破败不堪,但舍不得那些常年收罗来的老家具,有一段时间他和太太甚至睡在两个明代大柜子里。

老先生平生最大一次收藏行为是在1948年时买下一架“大圣遗音”古琴,那也是因为其太太袁荃猷自幼学习古琴,得名家管平湖先生亲授,造诣极高,当时,夫妇俩卖掉家中值钱收藏和珠宝,才向一位藏琴世家手中求得此琴。

所以,王世襄先生每一件收藏品都不是因为有钱而随意购买,而是为了爱好,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玩出了道道,并著书立说,超越了无数前人。因此,才成就了一代大玩家的美名。

反观我们现在的拍场高手,个个盯着热门的买,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艺术、当代水墨,一个个热门追过来,砸多少钱也无所畏惧。不是因为自己喜爱,而是为了将来容易转手。一切的所谓研究,也都是建筑在市场的基础上。对藏品有多爱?问上去茫然一片。很多收藏大鳄对艺术品喜爱的劲头,还赶不上这一个蟋蟀玩家。

王世襄的藏品展,基本上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人心的虚浮孱弱,一个民国玩家像一座高峰,挡在今人面前,等于是无言的嘲笑。

责任编辑:b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