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收藏千余珍贵陶瓷笔筒
1100余只明代以来的陶瓷笔筒,五彩斑斓、毫无重复,各种工艺应有尽有,令阚志雄自豪满满。曾诗怡 摄
笔筒虽小,却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现今,收藏笔筒的爱好者不在少数,然而,将世间各色陶瓷笔筒集于一屋之下者,恐怕寥寥无几。日前,记者来到碧桂园小区,走进阚志雄的笔筒世界。近30 余年来,他收藏了1100 余只明代以来的陶瓷笔筒,没有一个重复,让人称奇。
祖传笔筒让他爱上收藏
在阚志雄家,一面墙的玻璃柜里摆满了五彩斑斓的陶瓷笔筒。这是他花费近30 余年心血收藏的成果,清花、釉下彩、五彩等各种工艺应有尽有,山水、人物、花鸟等绘画内容丰富多彩,扁形、圆形、方形等形状各式各样。
阚志雄从中拿起一个清代晚期浅降彩山水诗文笔筒,道出他与笔筒的那份缘。“儿时曾见母亲房间摆放着这只祖传下来的笔筒,听母亲讲,外祖父家底还算殷实,是书香门第之家,留下不少有品味的东西。然而,经过文革,仅留下这只笔筒。”长大后,对于这饱经风霜的笔筒,阚志雄有了更多感悟,笔筒上“家无长物明窗净几,室有余香绿草红梅”的诗句,更是深深印在他心里。自此,他爱上了笔筒收藏。
然而,与别人不同,阚志雄专注于收藏陶瓷笔筒。“陶瓷笔筒不但有实用性,更有品味。文人墨客将其置于香桌几案之上,挥毫泼墨,肆意洒脱,然稍不留神,即有可能掉损于案下,不像竹、木材质笔筒那样摔不坏。越是困难的,我就越收,我就作为系列来收藏。”在收藏过程中,阚志雄还坚持一个原则,不收藏一模一样的笔筒。近30 余年过去,他收藏的陶瓷笔筒没有一只重复。
每只笔筒都有一个故事
每只笔筒的图案、价值、来历,阚志雄都能娓娓道来。“长时间的接触,它们已刻骨铭心地留在了我的心中,每只笔筒,就是一个故事。”
一只明代晚期哥釉青花大笔筒,令阚志雄喜爱不已。“刚开始买时,别人说寓意不好,上面的梅花像倒了一样,还有一个手握笔的鬼。后来查书得知,鬼叫魁星,他手中的笔点到谁的头上,谁就成为科举状元,‘魁星点斗’图其实寓意祥瑞。”遗憾的是,当初拿到这只大笔筒的农民不“识货”,在下方打了个洞。“刚解放时,平江乡下一位农民从地主那分得这只笔筒,但他觉得一无是处,打个洞用来种花,所幸没有被破损得太厉害。”
还有一只看似非常普通的白釉瓷笔筒,阚志雄珍爱有加。笔筒上书写几行字:民国五年七月长沙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第五次毕业纪念品车凤仪珍用。“我母亲是长沙县人,看到这行字时莫名的激动。”经查阅资料,得知:辛亥革命后,徐特立辞官兴学。辞官后,先在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校任校长,接着又创办了长沙县立师范学校。在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中,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校的学生组织上街游行,在当时来讲算是件了不起的事。“这只看似平淡的笔筒,它承载历史,蕴涵深厚。”
投入不菲却不舍出让一个笔筒
收藏如此之多的陶瓷笔筒,数量堪称全国第一,这在阚志雄自己看来,完全是一种浓烈的兴趣使然。“我也收藏玉器、钱币等,根据市场所需来决定收藏的品种,用来投资,然而笔筒收藏不同,我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收藏。”
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阚志雄在笔筒上的花费不菲,却没舍得卖掉一个笔筒,即使升值空间巨大。“10 年前花150 元买的一个笔筒,现在有人出价到几万元,但再高的价格我也不出让。”
“经常看下笔筒,与它们‘对话’,心里就非常安静、满足。”阚志雄说,收藏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在把玩笔筒中玩出了人生好滋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