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玉雕大师杨子:精雕玉石 感悟人生

杨子,本名杨冰,新疆玉石雕刻大师,新疆中级工艺美术师,新疆杨子玉雕创作室创始人兼技术总指导。在多年玉石雕刻工作中,杨子力求设计思路新颖、独特,工艺要求细腻、别具一体,其作品风格多以生活写实为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冰作品:《家》。徐蒙 摄
 

永不满足的雕刻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玉雕大师杨子出生在新疆芳草湖农场一个普通的农家。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杨子高中毕业后便开始独立生活,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过人的生活洞察力使得他一直钟情于艺术行业,外出谋生伊始便在华西玉雕厂、陶虎(现为中国玉雕大师)玉雕工作室等机构工作,先后受益于王建生、陶虎等著名玉雕大师亲身指导,玉雕技艺很快提升。

由于工作单位效益良好,每天帮别人做加工即可,不用自己费时费力去设计玉石作品。然而一股忧患意识在杨子心底潜滋暗长,杨子说“那段时间感觉很不踏实,每天都为自己学不到新东西而着急”不久,他选择了离开。

杨子真正成为了一名自由玉石雕刻者,这也是杨子艺术生命的新开端。杨子认为,自己单干,受到的束缚就少一些,许多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解进行玉石的雕刻创作。与此同时,不断的创作也有助于持久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磨练自身雕刻毅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冰作品:《如意》。徐蒙 摄
 

锐意进取的改革者

玉雕工艺传承发展至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玉牌、把件、摆件,不一而足,现代的新技术也带动着玉雕工艺向更新更远的路上发展。时代的发展也要求玉雕创作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玉文化本身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长盛不衰,与其自身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内涵密不可分。不断创作出新的优秀的玉雕作品不仅是对玉石市场做出的反应,更是玉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而这点却往往为很多玉石雕刻者所忽视。

据扬子介绍,以和田玉为代表的新疆本土玉石品质高,品相好,在玉石交易中颇为买家青睐,然而受新疆本土雕刻技艺的束缚,玉石多用传统技艺粗雕,玉石作品的形象也一味仿古,局限于传统造型,难以突破创新。久而久之,玉石价值难以真实体现。为了更好的赏玩玉石,很多买家多从新疆购入玉石原料,在东部沿海、长江流域等雕刻技艺较为发达的地区请大师进行雕刻。

这种疆玉外雕的状况极大地刺激了新疆本土玉雕艺人。杨子等部分新疆玉雕艺人在积极改革玉雕方式,充分继承传统玉雕手法的同时,针对疆玉特点,从雕刻技巧与玉石造型上入手,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突出的时代特征融汇进玉石雕刻创作中,打破旧式玉石雕刻藩篱,通过创新的雕刻技艺创作了许多独具匠心的玉石雕刻作品。其中《觚》 《秋》 《家和万事兴》 《传承》等代表作分别获得“天工奖”最佳工艺奖、“国石杯”最佳创意奖、“百花奖”银奖和“中华龙奖”最佳创意奖。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才是对传统手工艺最好的传承。同时也是新疆玉石雕刻持久发展的出路所在。忽视时代特征、一味回归传统的雕刻者不仅雕刻技艺容易停滞不前,更是对生活的漠视。杨子强调:“目前,市场的传统题材太多,枯乏单一的模仿产品一抓一大把,长此以往,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审美疲劳,一味发掘古文化,为了文化而文化,难免掉书袋。市场需要有新的东西出来,也需要玉雕创作者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物以稀为贵,有特色的作品才会引起藏家的兴趣。虽然这条路很艰辛,但我会努力走下去。”值得庆幸的是,富有新疆特色的玉雕行业西部流派正在不断壮大,众多新疆本土玉石雕刻者也在逐步探索玉石雕刻新的发展出路。新疆本土玉石雕刻行业发展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疆玉雕大师杨子。徐蒙 摄
 

发现自我的探索者

观赏杨子雕刻的玉石作品,从中不难感受到制作者对玉石品性的熟识以及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杨子认为,玉石雕刻不仅是提升玉石价值的过程,更是雕刻者自我审视、自我认同的过程。每一件玉石作品都凝聚着雕刻者对玉石的理解,也是对雕刻者艺术涵养的最好诠释。从平凡的玉雕中引起共鸣的情感、在独特的玉雕里定义美感的概念。

“玉雕师的任务就是让玉石本身的不足,变成其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的舞台,让美妙的玉质更加美。”这是杨子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也是杨子对生活的感悟。杨子的每一件玉雕作品都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雕刻技艺的创新进步需要年复一年雕刻的原始积累,成功的雕刻师同样需要艺术经验的积累。一件传神的玉器,可能是在十几种构思中遴选而出,可能是建立在几百件甚至几千件的雕刻实践上。这其中滋味,只有雕刻者才能体会。但正因如此,雕刻艺人的才能与修为才在这一笔一刻的精雕中积累升华,日臻完善。

玉如人生,人生如玉,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块原石籽料一样的,需要独特的创意,精心的设计,用心的雕琢以及从容的品味才能做的更完美。

责任编辑:ja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