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写画练就中国画高境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静山作品《严子陵钓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孔繁乐作品《青山自有千松伴》。
 

书画同源,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中国画,除了在笔墨运用上,与书法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外,本身还带有强烈的书法趣味。此趣味在宋元以后兴盛而起的文人画中更加得到充分的发掘。“一默如雷吴静山书画展”于8月6日-21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为观众带来书画同源的艺术韵味与魅力。本期《信息时报》典藏艺术周刊,请来著名书画艺术家吴静山、广东书画名家孔繁乐,共同就“书画同源”的艺术话题,展开讨论。

吴静山大型艺术展举行

“一默如雷吴静山书画展”于8月6日-21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共计展出吴静山作品约二百余件,涵盖山水、花鸟、书法等不同题材和领域的绘画作品,是一次系统回顾与欣赏吴静山整体艺术风貌的大型艺术展。

吴静山不仅擅长山水,亦精于花鸟写意。花鸟最重笔墨情趣,他的花鸟画受徐渭、八大、潘天寿等人的影响,笔走龙蛇,雄浑苍古。通过线条的抑扬顿挫,干湿浓淡,在交错中形成节奏。巧妙的布局,灵动的线条和泼洒的墨色以及点染的浅绛,相互辉映,情趣横生,显示出深厚的书法功力。《唱晚》、  《丹顶鹤》、《雨遇荷香》等作品,均意随笔到,气势不凡,行笔间仿佛听到毛笔与宣纸摩擦的沙沙声。在细微之处,又有精妙的刻画,壮阔中觅到南方温润雅致的气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今的中国画表现语言也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趋势,各种新的探索层出不穷,给古老的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书法入画、中锋用笔这些理论现在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引起强烈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吴静山仍“我行我素”,遵循师古人、师造化的原则,在变化无穷的笔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力。他深信,中国画尊崇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诗性化的表达方式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观点

吴静山:画家一定要练习书法

“‘咫尺万里’四字恰可标举其所绘山水之妙。花鸟画亦其所长,举凡鹰鹫之雄悍,燕雀之轻盈,牡丹之富贵,芰荷之田田,神韵形貌,一一毕现,博采众家自出机杼,颇有可观者。至于书法,则众体兼备,不拘一格。”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这样评介吴静山的书画艺术。

“综观吴静山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 巨幅还是小品,都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诗文书法的修养。吴静山在绘画作品中,将文学修养融入书法、绘画的笔墨中,在运笔、用墨、结构、章法方面有独到的理解,并善于灵活运用。在他那里,行草的大刀阔斧与其大写意的随性挥洒,实质殊途同归。”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如是说。

据了解,吴静山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浙美的教学历来注重书法的学习,也有很多功力深厚的书法老师执教。他学晋唐宋帖,也学汉魏北碑,篆、隶、行、楷、草无不深研,奠定了深厚的书法功底。吴静山认为,画家一定要练书法:“一波三折,有轻有重,这样运用书法用笔画出来的线条才有节奏和韵味。”

(吴静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孔繁乐:抄经习书静而后能思

孔繁乐,12岁跟随余少珊老师学习传统山水,后拜区广安先生门墙,研习古法,近年更随周国城先生习书刊石,强健画格。2012年11月在广东画院展出历时3年绘制的高2米、长46米的绢本《四时丘壑山水长卷》。现阶段的孔繁乐,正潜心于画室抄经习书,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他认为抄经,不仅能够练字,更能让人安静。

“中国文人艺术,一直强调诗、书、画三位一体,其中书与画的关系更为密切,即谓‘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孔繁乐认为,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讲求线条,讲求笔墨意趣,是一种书写精神的艺术。“准确来说,中国画不是描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写画’!”

据了解,近半年来,孔繁乐抄了七遍《金刚经》。“抄经,初衷只为使自己安静下来,并无他求。但事实上,我发现,在抄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很多,不仅人安静了,书法也在不断进步,书写的条线更具力量。”孔繁乐说:“静而后能思,思考产生智慧,才能‘放下’,专心致志研究艺术,进行艺术创作。”

(孔繁乐——广州巿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市美协老画家艺委会常务副理事长,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雅好诗书画印,于字画、砚台等文房古玩嗜好痴绝。)

责任编辑:ja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