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澄泥的若干问题
大凡搞收藏的人几乎都知道澄泥砚。那么,什么是澄泥?澄泥起源于何时?澄泥在历史上仅仅是用作制砚吗?
这些问题是笔者七、八年前在一藏家手中看到一件出土于琉璃厂窑区的青蛙塑件时开始思考的。最近,笔者又在清越阁陶瓷博物馆看到出自邛崃市郊区大南河旁的砖瓦厂的挖泥工地的三件构成一组的窑神塑像(图1、图2)。青蛙塑件和窑神塑像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晃眼一看有釉装饰,仔细看来又不是釉;质地非同一般,似陶非陶,似瓷非瓷,似石非石,却硬如磐石,显然火候极高;比重与邛窑汉代雕砖和各种瓷砚相当;器物表面均韵润光滑。



唐宋时期,古代巴蜀凡是大件人物陶俑,基本上是分段模印,再粘接成型,最后烧制而成,故俑内中空,火候都不高,均属于陶胎。而此组窑神像,却是实体堆塑雕刻成型,硬度极高,显然是经高温烧制而成,整个造型完整,不见窑裂,不见接痕,不见棕眼,不见开片,不见“脱釉”,表面蕴润光洁,笔者认为这组窑神像和青蛙塑像都是采用澄泥烧制的方法制作的。青蛙塑像的蟹壳青色和窑神塑像的鳝鱼黄色均能再后世的澄泥砚作品中找到对应的颜色。这些奇妙的似釉非釉的色彩正是窑工采取药物熏蒸和特殊炉火烧炼的工艺杰作,与澄泥砚的烧制有异曲同工之妙,烧窑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说到澄泥一般人就只知道澄泥砚,不知古代亦有其他澄泥器物。
所谓澄泥就是经过多次澄洗的特殊细泥,用澄泥烧制而成的器物,质地细腻、密致滋润,犹如婴儿皮肤一般,历经暑寒、风吹、雨打不变形,不开裂,且耐酸碱盐腐蚀。
古陶瓷界一般都认可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民国赵汝珍先生所著《古玩指南》在《第九章 砚》中写道:“瓦权作砚也,乃系特别精心制造者。其质坚硬,其音清脆,绝无沙眼,石粒羼入其间,较之澄浆金砖尤为细腻。在唐以前千余年间作书作画全用此砚。”又说:“除特制之瓦砚外,并多有秦汉砖瓦为砚者,除瓦砚外石砚之用已由此时肇始”。由此可以断定,秦汉时期“澄浆金砖”“特制之瓦砚”就是用“澄浆”即“澄泥”制作烧制而成的(图3)。

任何新事物的发现和发明都有一个有偶然到必然的过程。澄泥的发现和发明也是这样。在长期的实践中,陶瓷工匠发现经过流水反复冲洗澄结的泥料颗粒最细,粘性最强,高温烧成后强度最高,制品更经久耐用,于是,最早使用天然澄泥烧制砖瓦,进而,逐步掌握了使用人工的方法制作澄泥原料。笔者七、八年前在成都市中心地区建筑工地上曾在民工手中买下一只典型的汉代高温瓷罐,里面竟有大半罐极其细腻的澄泥(图4)。所以,绝不能仅仅根据历史文选的记载来认识澄泥及其制作方法。在古代陶瓷工匠发现或发明了澄泥以后的最初一段时期里,除用作烧制砖瓦外,当然也用于烧制其他器物。

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唐代,邛窑就有使用澄泥烧制高档器物的实证。笔者所见汉唐时期,四川各窑口“青羊宫窑、固驿窑、十方堂窑等)生产的长柄汤勺、各种多足砚、风字砚、撮箕砚、圆形砚、鱼形碾磨器、硕大水盂、铃铛、锥窝和杵等高温陶瓷器物,其共同特点都是泥料精,火候高,硬度强如磐石,器物表面细腻光滑,敲之声音犹如不锈钢一般响亮。显然这些器物实质上就是使用澄泥料烧制的,烧制方法则与其他高温陶瓷一样。(图5)



由于各种带足的陶瓷砚台,普遍易于损坏;其他器形的砚台由于太薄也容易破损,所以,唐以后,共同特点为胎体厚重而无足的澄泥砚便应运而生。
南宋《坦斋笔衡》在论及修内司官窑时说::“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俟矣。”所谓“窑质颇粗厚”“澄泥为范”,都是指“胎”。“修内司”“青瓷”最好的是黑胎官窑。南宋时期质量优良的官窑、哥窑瓷器其胎都是用澄泥并多次施釉入窑烧成的。
在唐代以前,人们尚未发现或熟练掌握使用“高岭土”,但却能烧制出胎体薄,火候高,硬度强的瓷器,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们早就掌握了费时费工的澄泥制作工艺。
古代制作澄泥砚不施彩釉,而是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独特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故而成为陶瓷家族中的名品,这是后话。
通过以上考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澄泥至少在秦汉时期就被发现或发明出来。
(2)最初的澄泥主要是用于制作“秦砖汉瓦”、高温瓷罐等。
(3)在古代澄泥作为一种高档的制瓷原料也用于制作其他高档器物,如印章、宫殿地砖(金砖)、大香炉、多足砚、瓷塑作品和高档瓷器等。
(4)从唐代起,澄泥砚逐步形成专门的制作工艺,至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宋、元、明、清,澄泥砚发展经久不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