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收藏之一烟标 草根藏品乐趣多

烟标是世界四大平面印刷品收藏之一,全世界都有烟标收集者。对于收藏者来说,烟标的设计、印刷、制作水平和风格是主要的,一枚珍奇烟标的价值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远远高过香烟本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十二金钗主题烟标

烟标属于草根收藏,适合不同收入群体一同参与,同时,烟标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其本身精美 的图案以及反映的时代特色和风土人情,一枚精美的老烟标经常会让人的思绪回到美好的过去,让人沉醉其中。另外,近年来精品烟标价值不断走高,使得烟标收藏 也逐渐成为有升值潜力的一类藏品。

烟标曾是经典的“宣传单”

据介绍,烟标又称烟壳、烟盒,原本是烟草的包装,因烟厂销售需要在包装(烟标)上印刷精美图案,原意也是推销产品。为了最大限度吸引消费者,扩大销路,烟厂争相在烟标上做文章,因此各种千奇百怪的牌名、精美绝伦的图案也就应运而生。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烟标充当了重要传播物、宣传单的作用。“过去传播方式非常单一,电视、报纸都不发达,网络 就更没有了,而烟草商品本身具有的广泛的流通性,使得烟标承载了不少传播的功能。建国后不久,全国人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热情空前高涨,在烟标的牌名和 图案上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如牌名“红卫”、“战斗”,图案多为工农兵形象“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海港”、“沙家浜”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此后的烟标图案以及所表达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不同地区都发行带有当地风土人情的香烟,名山大川、民俗风情、文化地标都能成为烟草的牌名和图案。

烟标收藏最迷人的特点,就在于名称和图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生产的烟草都明显带有一定地方和文化特色,在某种程度上,烟标也是中华文化 的承载和传播体,它可以反映当时的文化经济水平,比如建国初期纸张紧张,当时的烟草盒纸质相对较差,但这就是反映当时经济状况的实物见证,在今天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烟标还能反映出人文地理,比如各种名山大川牌子的香烟以及带有民族特色的香烟等,如果成套收藏后摆放在一起,嫣然一幅祖国秀丽山川图。 此外,有些烟标还有纪念性质,比如奥运题材、四大名著题材等。”张振华介绍,烟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带有明显的“媒体”属性,到了今天,烟标丰富的文化和 欣赏价值使得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类藏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云烟烟标

烟标收藏交流渠道多

别看普通烟标的价格只在几元与几十元之间,但精品的烟标往往是只见人求购,很少看到有人愿意卖的,虽然它们的价格现在还只是数百元、数千元,最高不过万元左右,但稀缺性注定了其价格会越涨越高。

近年来随着喜好烟标收藏的人逐渐增多,各种交流渠道也多了起来,这极大方便了全国各地的藏友相互交流和丰富藏品。这些年来各地都在组织藏友交流会,每逢这样的聚会,广大藏友都会把烟标带出来进行交换或交易,后来形成了圈内的拍卖,就像书画拍卖一样,只是相对小众一些。除了交流会,随着网络的发达,网上也有一些专业的烟标交流网站,极大方便了各地藏友互相 交流,足不出户就能从外地买到自己心仪的烟标,并邮寄上门。这种交易的新手段也从某种程度上助推了烟标收藏事业的发展。

在烟标收藏圈,砸下去几百万元的也很多,即便家里有数万种烟标的,其实也不算是多。从收集地区、山水、动物、文字等各种主题,到 收集经济标、打样标、小卡、套标、3D等各种门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藏方向。因为有特定的方向,所以只要发现精品烟标,肯花钱收购的不在少数。由于收藏者越来越多,而且对于精品烟标更是趋之若鹜,使得烟标的升值潜力也更大。对于烟标目前的市场趋势,精品烟标这五年里至少涨了五倍吧,甚至更高,有些精品烟标,几年前就几百元,现在起码涨到了几千元,有些甚至升值的更多。不过,普通烟标,升值就比较慢,需要 收藏者正确对待。烟标升值固然可喜,但作为收藏爱好者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通过收藏获得乐趣上,如果只关注投资升值,往往会令收藏陷入误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烟标

烟标收藏注重四要素

什么是好烟标­什么样的烟标值得收藏,历史年代、稀有性、题材和品相是烟标收藏的几大要素。

历史久远的老烟标,由于存世量少而变得非常珍贵,比如天津最早的卷烟厂协和烟厂与正昌烟厂生产的香烟外包装就十分珍贵,因为两家烟厂都产生于清末时期,历史久远就成为其最重要的收藏价值。

稀有度是指烟标存世量的多少,存世量越少价格越高,这也是决定烟标价格的首要因素。在兼顾历史性的前提下要注意存世量,因为有些老烟标虽然历史很久,但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其存世量还是不少,当大量进入市场后,即便是老烟标也会偶尔出现价格涨幅不明显甚至小幅下跌的情况,需要藏家注意。

第三要看题材,目前市场上最热门的要数历史题材的烟标了,印有历史名人头像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特征的烟标十分受收藏者青睐。比如像战争题材、抗美援朝题材以及文革标等,都是热门题材,很有收藏价值。

最后要看品相,在烟标收藏中,品相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烟标的收藏价值。和其他印刷收藏品一样,具有收藏价值的烟标,至少要从八品起步。七品、 八品的烟标多为仅有轻微折痕,但主图清晰平整;九品则是说烟标上只有拆分时留下的缺陷;十品几乎与新品无异,一般指从印刷厂、烟厂出来的新标或在香烟商店 刚刚购来便拆分的烟标。

收藏烟标也要加强自身学习,首先要多参加全国性、地方性烟标交流活动,多参观全国性质的精品烟标展。收藏者还应多阅读介绍烟标收藏与鉴赏方面的书籍,多听“烟标收藏与辨伪知识”讲座,以提高收藏者、投资者在烟标鉴赏方面的水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烟标

六类老烟标值得关注

在收藏领域有一条基本规律,越老越珍贵,越稀少越珍贵,烟标收藏也是如此,下面介绍了几类具备收藏价值的老烟标:

老标:以解放前居多,多以拼音、外文为主,图案也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此类标存世量极少,且珍贵,因此一般都需要购买,很少能以交换的方式获得。

早期标:主要是软标,指建国后至中烟标出现之前这段时期的烟标。特点是繁体字较多,有公私合营标、地方国营标。

中烟标:是指烟盒上的厂名处只印有“中国烟草工业公司出品”,国内约有61个卷烟厂同时使用此名称。从1963年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成立,到1968年公司撤消为止。该烟标大约1000余种,因为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受到广大收藏者的喜爱。

文革标:主要是软标,从1966年到1975年文革时期出品的烟标。特点以主席语录、题词标、革命口号、文革时期特定图案的烟标为主。

三无标:是指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各烟厂(公司)生产的卷烟商标。其得名三无标,是区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 现在烟标上的“R、焦油含量、烟型”而言的,一般出现“R、焦油含量、烟型”这三标,则表示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产品,最早也早不过八十年代初。如果不含这 三标,则是八十年代以前的烟标。到九十年代后,基本所有烟标上都有这三标(或其中之一)了。张振华指出,三无标的品牌涉及面很广,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名 山大川、风土人情,无不涉足。在当年,用三无标生产的香烟数量巨大,三无标普及率高,存世量大。由于三无标香烟已不再生产,今后三无标会越来越少,三无标 的价格也逐步提升,有些已经从原来的几块钱升到了几十元,好的三无标价格已达到了上千元。对于广大收藏者来说,由于三无标对投资门槛的要求较低,相对来讲 存世量还比较大,因此收藏三无标难度不是太大,如果能有幸收藏到精品,以后的升值空间会更大。

下马标(是指已经下马的烟厂产品标):1986年前被中国烟草总公司勒令关、停、并、转的原烟厂产品烟标。不论烟厂是何种原因被下马,但从收藏角度考虑,那些已经不再生产的烟标只要精美度高,品相好,就具备一定收藏和保存价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套标烟标

套标纪念标是在产烟标收藏重点

在收藏烟标的收藏者中,很多人都希望能收藏到珍稀的老烟标,并认为只有具备了足够多的老烟标,才是烟标收藏上水平的表现。不过由于存世量稀少, 价格又过高,使得老烟标收藏难度极大。老烟标固然值得搜集,不过这并非烟标收藏的唯一乐趣。除了已停产的各类老烟标有收藏价值外,一些仍在生产的香烟及烟标同样具有收藏价值,这对于刚入门不久的玩家来说,这类藏品相对容易入手。烟标收藏的有趣玩法有很多,比如集套标和实物烟就是不错的选择。

套标就是成套成系列的烟标,指同一厂家生产的3枚或3枚以上,有统一标名,设计风格和包装形式一致,有特定的主题内容,能连续表达一个完整意 思的一组烟标。此外,早期出品的套标比中晚期的要贵,纪念性套标因发行的时间性强,故发行量较少,其价格比一般题材的要贵许多,文化艺术类套标比一般风光 旅游类要贵,套标枚数多的比套标枚数少的要贵。虽然和集单枚烟标相比,套标收藏的难度相对要大,但是集套标趣味性也很强,回报也大。套标本身的图案要更加精美,比如有的套标,只有全部集齐摆放在一起,才能呈现出全部的优美画面,比如曾有烟厂生产以富春山居图为题材的香烟,只有全部按顺序摆 放在一起才能呈现整张画面。还有南京烟厂曾生产过金陵十二钗主题香烟,由于并非一条十二盒的整套发行,而是不同图案随机装条发售,在收藏中必然会收到大量 的重复品,因此想要集全,难度更大,不过这也使得集齐后的成套系列价值更高。

至于实物烟收藏,老实物烟的价值要更高一些。但实物烟吸 引人之处还不仅仅体现在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实物烟给人的感觉更加直观,更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相比较于烟标,实物烟包含的信息更多,包装样式、生产批 号、产地等详细生产信息都会有。另外,实物烟还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 忆,尤其是老烟民,当看到一些老品牌的实物烟就会马上说出当年的价格,还能联想起有些烟的特殊性,像看到恒大牌、郁金香牌,就能想到这是在过去过年时凭票 才能买到的。”张振华说,集实物烟也是集烟标的一个趣味玩法,有条件的藏家不妨一试。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