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赏析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世称“王大令”或“大王令”。南朝宋、齐、梁、陈间,其书风靡一时。他各体皆精,为世所重。
王献之学书主要继承家法,但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帖》或《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原墨迹写于麻笺,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但流传至唐宋已残损亡佚。流传至今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半闲堂旧址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如右图,局部)。
从此作可以看出,其用笔外拓,康有为说:“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洛神赋十三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结体匀称和谐,宽绰舒展;姿态妩媚雍容,如大家闺秀;笔致洒脱,轻松优雅,神采飞扬,清爽健利,奕奕动人。字的大小差异,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玲珑美。从线条角度分析,其均匀纤细的点画中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可谓精丽绝伦。这些特点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
前人对此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清人蒋和评价:“《玉版十行》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