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世称“王大令”或“大王令”。南朝宋、齐、梁、陈间,其书风靡一时。他各体皆精,为世所重。

王献之学书主要继承家法,但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帖》或《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原墨迹写于麻笺,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但流传至唐宋已残损亡佚。流传至今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半闲堂旧址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如右图,局部)。

从此作可以看出,其用笔外拓,康有为说:“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洛神赋十三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结体匀称和谐,宽绰舒展;姿态妩媚雍容,如大家闺秀;笔致洒脱,轻松优雅,神采飞扬,清爽健利,奕奕动人。字的大小差异,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玲珑美。从线条角度分析,其均匀纤细的点画中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可谓精丽绝伦。这些特点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

前人对此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清人蒋和评价:“《玉版十行》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

责任编辑:ja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